中央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前身是1941年9月在延安建立的民族学院

延安民族学院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从事民族工作的汉族干部为主要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1949年12月毛泽东根据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共同纲领及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做出了培养大批少数民族干部的指示

学校建校之初,一批学界名流,如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翁独健、吴泽霖、冯家昇、杨成志、林耀华、傅乐焕、于道泉、闻宥、马学良、王锺翰等到校任教,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奠基人

他们当中有戴庆厦、牟钟鉴、胡振华、刘秉江、马跃、糜若如、李魁正、杨圣敏、金炳镐、班班多杰等知名专家学者,还有不断涌现的诸多中青年新秀,已渐成学界翘楚

学校目前有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1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31人,省部级以上创新团队9个

学校与众多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包括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等30所世界顶级和一流大学,每年都有一批在相关学科领域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来校访问讲学、交流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北京建立一所新型大学——中央民族学院,抽调了一批当年在延安民族学院工作过的同志进行建院筹备工作

同年11月,周恩来总理主持政务院第60次政务会议,批准了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提出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和《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

 1951年6月11日,中央民族学院正式开学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在开学典礼上做了重要讲话

1950年6月至1951年底,学校的校址暂设在城内国子监,有教职工280多人,军政干部班、藏语文班两个训练班的学员260多人

1952年至1966年5月,学校开始正规化办学并逐步发展成为一所文科高等学校

1952年,国家进行院、系调整时,把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东语系的部分专业和北京大学的前身燕京大学的社会学系,调整到中央民族学院,校址从国子监迁到了西郊白石桥附近

之后陆续建立了民语系、历史系、政治系、艺术系、汉语系、研究部、预科部等教学科研单位

中央民委参事室也并到中央民族学院

研究生教育始于上世纪50年代建校之初

 1966年6月至1978年8月,“文革”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1978年2月,学校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大学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