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1937—

西北大学1937—1948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大片土地沦于日寇铁蹄之下,平津地区的一些著名高校遭到空前的浩劫,遂有在长沙和西安设立西南和西北两个临时大学之举

1937年9月10日,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为基干组成国立西安临时大学

教育部长王世杰任主席,聘任李书华(未到任)、徐诵明、李蒸、李书田、童冠贤、陈剑、周伯敏、臧启芳、辛树帜为筹备委员

随后,又指定北平大西北大学长徐诵明、北平师范大西北大学长李蒸、北洋工学院院长李书田和教育部特派员陈剑四人为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商决校务

西北大学下设文理、法商、教育、工、农、医6大学院,24个系

临大一开始就遇到极大困难,经多方努力,全校才在西安市城隍庙后街4号、小南门外抗战内迁来的东北大学(今西北大学校址)和北大街通济坊三地栖身

经过2个多月的筹备,于1937年11月1日正式开学,是为西北大学重建之始

据1938年2月10日统计,在校学生人数总计为1472人

黎锦熙、曹靖华、许寿裳、赵进义、傅种孙、张贻惠、张贻侗、刘拓、岳吉力恒、金树章、黄国璋、黄觉非、章友江、沈志远、季陶达、寸树声、马师儒、袁敦礼、董守义、虞宏正、李仪祉、张伯声、潘承孝、萧连波、李仙舟、吴祥凤等著名教授被聘到校任教

 1937年底,日寇逼近潼关,飞机亦频频轰炸西安

教育部遂令西安临大迁往陕南

1938年3月16日正式迁离西安

师生们步行250多公里,过渭河,越秦岭,渡柴关,历时半个多月,到达汉中

全校被分别安置在3县6个地方,校本部设在城固县城

1938年4月3日,教育部根据国民政府行政院第350次会议通过之《平津沪地区专科以上西北大学整理方案》,令西安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全校设有文理学院、法商学院、教育学院、农学院、工学院、医学院6个学院,23个系

1938年7月,奉教育部令,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和东北大学工学院(今东北大学)、焦作工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和河南理工大学)合并,独立为国立西北工学院(1938.7-1950.12),农学院与西北农林专科西北大学合组为国立西北农学院,教育学院改称师范学院

最早的研究生招生始于1938年国立西北联大师范学院师范研究所和1939年国立西北联大师范学院教育系小学教育通讯处的硕士研究生招生

  1939年8月8日,教育部又令改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为国立西北大学,并指定西安为永久校址

同时,原师范学院和医学院亦独立设置,分别改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和国立西北医学院

西北大学将原文理学院分为文、理两院,连同法商学院共3院

下设有中国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地理学等12个系

1939年9月,国立西北大学正式开学

行政体制改西北联大的校务委员制为校长负责制

在城固时期先后由胡庶华、陈石珍、赖琏、杨宙康、刘季洪出任校长

这一时期新聘任的著名教授有赵学海、刘鸿渐、姜琦、杜光埙、高文源、卢峻、于赓虞、曹国卿、杜元载、萧一山、汪奠基、罗章龙、黄文弼、周传儒等

1945年9月,英国著名科学史家、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李约瑟第一次访问西北大学,作了题为《科学与民主主义》的学术报告,并向图书馆赠送了数百册英文书刊

1941年底,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到校作了有关书法的学术演讲

1944年10月,岳吉力恒教授在校主持了中国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西北分会的学术讨论会

西北大学还相继创办了《国立西北大西北大学刊》《西大学报》《西北学术》等10余种学术期刊,反映了这一时期西北大学学术的繁荣景象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