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历史沿革中华职业学校(1918.5.15—1951.1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华民族工业获得发展,迫切需要大量技术和管理人才
有鉴于此,黄炎培先生联合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人,于1917年在上海发起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
1918年,中华职教社开展沟通教育与职业的实验,在上海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
主要为民族工商业培养中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中华职业学校以推行职业教育为宗旨,提倡“劳工神圣”,力求与爱国主义教育、人格教育相结合,培养“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的人才
建校初期除开设铁工、木工各科以外,为抵制对华倾销,还开设了珐琅科和纽扣科,随后开办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科、职业教员养成科等
1920年以后,学校有增设机械科、文书科、商科、土木科
至1937年,在校学生达到1027人,学制有三年和五年一贯制
抗战爆发后,学校被迫迁出,分设两分校
学校一部迁至现上海延安东路浦东大厦,简称“中职沪校”;一部迁至重庆,校名为中华职业学校渝校,简称“中职渝校”
抗战胜利后,沪、渝两分校均迁回原址,恢复校名,全校师生平整土地重建校园,恢复招生上课
到1951年,在校生达1200余人
上海机械学校(1952.1—1960.8)1952年,根据黄炎培先生将“所创办的学校依其必要和可能归于公家”的建议,经过酝酿,学校由轻工业部接管,先后改名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和上海轻工业学校
1954年,定名为上海机械学校
在此期间,学校的教师数量增加,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学校占地由4000平方米扩大为12000平方米,固定资产由50万元增为150万元
南京机电学校(1960.9—1999.7)1960年9月,遵照原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指示,学校由上海迁到南京,定名为南京机电学校
“文革”时期,学校损失惨重
1980年,重归轻工业部管理
1994年,再次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校
1998年9月,根据国务院布置,学校划转为江苏省管理,学校占地面积8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5000平方米,教职工340人,在校中专班、高职大专班学生达4500人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999.7—2020.6)1999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为江苏省首批高职院校之一,更名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006年,成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并于2009年以“优秀”通过验收
2011年,被确定为江苏省首批人才强校试点单位
2012年,成为首批获准与应用型本科联合举办高职本科专业的高职院校,先后与南京工程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
2017年,入选国务院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
2018年,成为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和卓越高职院建设单位
11月,入选全国机械行业服务先进制造高水平骨干职业院校
2019年,入选《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
同年,升格为职业本科学校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2020.6—)2020年6月10日,教育部同意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本科)更名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
2021年11月,学校被确定为教育部“中非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项目”首批试点院校
2022年5月, 省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同意增列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