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民族大学在2022年中国大学本科院校竞争力总排名中位于第436名,总评分25.260分,在辽宁本科院校中排第27名,在民族类院校中排第7名(数据仅供参考)。
大连民族学院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的普通高等学校,位于具有“北方明珠”之称的大连市开发区中心,是国家唯一设在东北和沿海开放地区的民族高等学校,也是全国唯一以工科和应用学科为主的民族高等学校。学校1984年立项筹建,1993年开始招生。校园由开发区校区和金石滩校区构成,总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40万平方米。
学校设有14个二级学院(部)和40个本科专业,涵盖工、经、管、文、理、法六大学科门类。学校面向包括港澳台在内的全国所有省区市招生,现有在校生13744人,学生中有56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学生占60%。学校现有教职工1142人,其中专任教师832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47%,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32%,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87%。其中有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高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人,辽宁省教学名师4人,省级以上各类优秀教师41人。
学校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化民族大学为目标,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全面实施“质量立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三大战略,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以科学发展、提高质量为主线,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了新的飞跃,形成了“立足沿海、服务民族,应用为主、教育创新,质量立校、因材施教,团结和谐、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比较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在沿海开放地区发展优质民族高等教育的创新之路。2005年学校获得2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居全国民族院校第1位; 2006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31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项目院校之一;2007年6月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了优秀等级。学校建有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省部级重点(培育)学科5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各1个,省级精品(优秀)课程15门。近5年共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项、省部级科研课题 290项,发表三大检索收录论文459篇,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位居全国民族院校第1位。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特色办学的理念,针对各民族学生的实际开展教育教学,不断提高各民族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2006年和2008年在“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团体总分第1名和第2名。在2008年国际微软“创新杯”科技竞赛中,我校代表队以32战全胜的骄人战绩获编程比赛中国赛区第1名,并代表中国赴法国参赛获得全球第2名。在2008“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cup公开赛”中取得机器人救援项目组全国第5名,仿真机器人项目组全国第8名的好成绩。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类创新竞赛中已经连续三年获奖人数超过1000人次。学校先后5次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2001年以来,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9年超过90%,位居全国民族院校第1位和辽宁省内高校前列。
随着教育改革与开放的不断深入,学校加快了对外交流、开放办学的步伐。学校已与美国、英国、韩国、日本、新西兰等30多所国(境)外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2+2”、“3+1”、“4+1”等多种形式的互派留学生活动,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教师培训和科研合作。
近年来,学校的各项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于2006年成为国家民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和大连市人民政府共建院校,2007年获得“全国教职工文明之家”称号,2009年9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10年4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连续5次被评为辽宁省和大连市“平安校园”,2007年和2009年先后两次被国家民委授予“文明单位”称号。
在今后的发展中,大连民族学院将进一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按照“抢抓机遇,科学发展,内涵为主,积极拓展”的“二次创业”的发展思路,在巩固25年办学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凝炼特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不断增强综合办学实力与核心竞争能力,在建设人民满意的高水平现代化民族大学的进程中迈出新的步伐。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