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师范学院在2022年中国大学本科院校竞争力总排名中位于第590名,总评分21.983分,在甘肃本科院校中排第8名,在师范类院校中排第86名(数据仅供参考)。
天水师范学院始建于1959年。197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天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3月,在天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改建为天水师范学院。建校48年来,特别是2000年升本以来,学院各项事业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为主,文、理、法、工、教育、历史、经济、管理等多学科综合发展和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格局。
学校现有10个二级学院,22个教学系(部)。2006年,学校面向全国23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505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学生10020人,留学生1人,预科生93人,成人本专科脱产学员391人。2003年建成了千兆校园宽带网。
学校现有教职工803人,专任教师573人,占教职工总数的71.4%;教师中教授、副教授176人,占专任教师的30.7%;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232人,占专任教师的40.5%;正在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63人;学校聘请外籍教师6人,兼职教授50人。有8名教师分别担任兄弟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教师中,在国际、国内各级学术团体担任理事以上职务的有30多人; 3人被评为获全国优秀教师, 15人被评为甘肃省优秀教师,5人被评为天水市优秀教师;1人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4人获天水市劳动模范称号;1人获甘肃省“十佳师德标兵”称号;9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1人被评为全省优秀专家,6人入选甘肃省“333”、“555”创新人才工和第一、二层次人选 ,22人入选天水市科技拔尖人才和“222”创新人才工程。
学校现设有5个校级研究所,18个二级学院属研究所,1个省级重点学科,10个校级重点学科,7门省级精品课程。五个学科门类14个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授权资格。2000年以来,学校教师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59项,其中校内项目249项,校外项目110项,校外项目中,国家级项目10项,省(部)级项目13项;先后有93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获省(部)级奖励33项;出版专著63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2300余篇,在SCI原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学校同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着学术交流。
学校占地面积958.18亩,校舍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藏书126万余册,中外文期刊4500余种;2006年订购期刊1312种;已建成CNKI中国学术期刊镜像站和电子图书管理平台。有7个基础实验室,教学用计算机1839台。教学仪器设备值达5990.57万元,其中,800元以上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5787万元,固定资产3.47亿元。
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办学活力不断增强。早在1988年,学校就以“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方向明确,成绩显著”而受到国家教委的表彰奖励;1997年,学校被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命名为“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1998年,学校先后4次被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荣誉称号;1999年,学校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命名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学校教务处被教育部表彰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 2000年,学校被天水市政府评为“园林化单位”;2002年,学校被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确定为“全省道德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示范学校”;被省委宣传部、省经贸委和省总工会评为“甘肃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2003年,学校党委被省高校工委评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2004年,学校被评为甘肃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先进单位;2005年,学校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06年,学校党委被天水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学术刊物《天水师范学院学报》于2000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发行,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2006年荣获第三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陇右文化研究” 栏目荣获“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称号。
“十一五”时期,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推进教育创新,加快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立足陇东南、面向甘肃,服务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发展为主题、改革为动力、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规范管理和改善办学条件为保障,不断增强学校为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使学院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基地、信息交流基地、智力储备基地和精神建设示范基地,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教师教育为主、区域性特色鲜明,整体办学水平较高、办学效益较好,在甘肃高校和全国同类高校中有重要影响的教学型大学。
学校在“十一五”期间及2020年前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第一步,200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把学院建成合格的师范学院;第二步,到2010年,在进一步巩固10年本科办学成果的基础上,把学院建成以教师教育为主,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特征,整体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在甘肃高校和全国同类高校中有重要影响的多科性本科学院;第三步,到2020年以前,积极创造条件,把学院建成综合性的地方大学。
“十一五”期间学院的发展目标是:
——“十一五”末,学校普通本科生发展规模为13000人左右,当量学生人数达到15000人左右,其中2007年在校生人数超过10000人;本科专业总数达到40个以上,新设专业的申报方向应主要在非师范专业的经济、农、工、医等学科领域;在重点建设好省级重点学科陇右文化的基础上,新培育并申报2-3个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好10个以上的校级重点学科,力争到“十一五”末有5-8个学科达到硕士研究生培养水平。
——到“十一五”末,净增教师200名,专任教师数达到750人左右,生师比达到18:1;新晋升高级职称教师100名,高职教师达到230人左右,高职比为30%以上;新增硕士以上学位教师200名,高学历教师总数达到330人以上左右,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达到45%以上。根据专业建设需要,聘请100名左右的兼职教师;同时,力争培养10名左右的省级学术带头人。
——“十一五”期间,通过自建和后勤社会化途径,建设3#实验楼、科技培训中心、教学楼、行政办公楼、学生公寓和食堂等,使校舍总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通过继续征地和联合办学等途径使学院占地面积达到1100亩。
——到“十一五”末,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6500万元;图书资料总数达到130万册,全面完成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教学用计算机达到1300台以上,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达到950个。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