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前身史略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圣约翰大学是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建于上海的一所教会大学
建于1879年,1952年撤消,历时73年
在上海教会大学中历史最为悠久
1879年—1896年,创建圣约翰书院,创办人施约瑟
建校初期相当于中等学校
1888年起,卜舫济任校长(至1941年)
1880年,文恒理创办虹口同仁医院医学班
1896年—1906年,改组为圣约翰学校,设置医科、文科、理科,学制先后改为四年
文恒理为医科主任
1906年—1952年,注册学校名为圣约翰大学,先后成立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工学院、神学院、农学院
1906年,圣约翰大学医学部,学制改为七年,毕业者授予博士学位
1914年,广州宾夕法尼亚医学院和圣约翰医科合并,成立圣约翰大学宾夕法尼亚医学院,学制七年
先后由莫约西、刁信德任院长
1947年,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成立,倪葆春出任院长
教学医院为同仁医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仁济医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宏仁医院(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
震旦大学医学院震旦大学始于马相伯创办的震旦学院,1902年末,蔡元培等请马相伯建学院,马相伯捐三千亩地产予以资助,并请天主教法国耶稣会协助
1903年—1912年,校名为震旦学院,校址在徐家汇天文台旧址
初设“文学”、“质学”(即科学)两门专业
1908年起设文、理两科
1903年2月,震旦学院正式开学,马相伯自任监院(即院长)、总教习,亲定章程,确定震旦办学宗旨
1905年2月,法国耶稣会传教士篡改原定章程,学生集体退学,马相伯辞职,震旦学院停办
1905年8月,震旦学院在法国耶稣会主办下重新开办,成为天主教法国耶稣教会直接控制的大学
1912年—1928年,校名为震旦大学院,迁址卢家湾吕班路(今重庆南路)
1914年起,分设法政法政文学科、算术工学科、博物医药科
后改称法政科、工程科、医学科
1911年,设震旦大学院医学先修科
医学先修科两年,临床实习四年毕业
教学医院为广慈医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安当医院(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
1912年,法籍传教士孔道明任震旦学院院长
1914年,南道煌任院长,正式设博物医药科,学制四年
1915年,改为医学科,学制六年
毕业授医学博士学位
1928年—1952年,校名为震旦大学
1932年起,分设医学院、法学院、理工学院
1937年创设震旦女子文理学院
1947年增设文学院
1932年,震旦大学获教育部批准立案,将医科改为医学院
院长由法国驻华使馆医师贝熙业兼任
增设牙医系,学制四年
1938年,富莱梅传教士(法国里昂大学医学院病理学博士)继任院长
1948年,牙医学系改称牙医学院,学制六年,该系的创始人、系主任沈国祚任院长
1949年,因国家急需口腔医务人员,牙医学院学制从六年改为四年
1950年,牙医学院复称牙医学系
1951年,据华东军管会高教处指令,将司徒博医师主办的上海牙医专科学校并入震旦大学医学院牙医学系
同德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建于1918年,1952年撤消,历时34年,它是由中国人在上海自办的一所私立高等医学院校
1918年,中华德医学会会员沈云扉创意开办医科学校
同年8月建校定名为“同德医学专门学校”
德医学会会长江逢治任校长,沈云扉任教务长
设医疗专业专科,学制五年
9月正式开学
初建时租淮阴路19号为校舍
1919年,学校开设附属医院于青岛路
1920年,德医学会决定,学校独立,聘社会名流、学者组成董事会,原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任主席董事
1925年,黄楚九出任主席董事,庞京周任校长
学校借同孚路67弄1号为校址
1930年,学校受江苏高等法院之委托,附设法医讲习所,学制一年,举办了一期
1932年,学校改组董事会,邵力子任主席董事,顾毓琦任院长
以募建所得购置翔殷路五亩土地,建造新校舍
1935年,竣工启用新校舍,9月学校正式更名私立同德医学院,学制改为六年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