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历史沿革

南开大学历史沿革私立南开大学时期私立南开大学由张伯苓和严修创办

1919年2月10日,南开学校举行开学典礼;9月7、8日,私立南开大学招生考试

9月25日,私立南开大学举行开学典礼,初设文、理、商三科

1920年秋季,开了南开大学男女学生同校的先河

1921年,增设矿科(1926年停办)

1922年3月,学校租定八里台村北村南公地两段共400余亩,兴建教学楼、男女生宿舍、教员住宅

1923年6月,学校秀山堂、第一、第二男生宿舍、女生及教员住宅共9所全部竣工后,立秀山铜像以资纪念,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捐助建筑及设备费12万5千元,实业家袁述之捐款7万元,开始兴建科学馆——思源堂 

8月,私立南开大学正式迁入八里台新校址

学校设文、理、商、矿四科外,增设预科,私立南开大学初具规模

1927年至1937年,私立南开大学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1927年,成立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后改称经济研究所)和满蒙研究会(后改称东北研究会),卢木斋捐资10万元,开始兴建“木斋图书馆”

1928年,开始研究生教育

 1929年,改科为院,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及医预科,共13个系

1930年,按照国民政府教育部规定,原文理、商三科改为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

同时在理学院增设电机工程系,其后两年相继成立化学工程学系、应用化学研究所

到抗日战争前夕,南开大学已经成为拥有3个学院、12个系和2个研究所的高等学府,学生429人,教职员110余人

1931年,商学院与文学院经济系及社会经济研究委员会合并成立经济学院;创办化学工程系和电机工程系,附属于理学院,陈芝琴捐资建成南开女生宿舍“芝琴楼” ,这个时期,办学规模有了较大发展,设备更加完善;1932年,设立应用化学研究所

早期的南开大学作为私立大学,其经费除政府少许补贴和学费及校产收入外,基本赖于基金团体和私人捐赠

学校规模较小,1937年,在校学生仅429人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时期1937年7月,私立南开大学遭日军轰炸,三分之二的校舍被毁;8月,私立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三校校长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为常务委员,共主校务

翌年4月,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9年,南开经济研究所迁至重庆南开中学内,继续开展研究工作,并招收研究生

1942年7月,南开在昆明成立“边疆人文研究室”,并出版《边疆人文》刊物

国立南开大学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三校复员北归,1946年,私立南开大学迁回天津并于4月改为国立 

复校后设文学院、理学院、政治经济学院和工学院,计16个系,另设有经济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及边疆人文研究室

南开大学时期1949年1月,天津解放,南开大学开始新的历程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十分关心南开大学的发展,周恩来总理于1951年、1957年和1959年视察南开;1958年5月,毛泽东主席莅校视察;1994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南开;李鹏、朱镕基等中央领导也曾先后视察南开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南开大学工学院并入天津大学,设有14个系,3个专修科

1958年,南开大学的贸易、企业管理、会计、金融、财政、统计等系转入新组建的天津财经学院

1960年,设立地质地理系(1961年停办)、物理二系(1961年转入兰州大学)和哲学系

80年代前,长期停滞于9个系的设置,即数学、物理、生物、化学、中文、外文、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等系

1966年至1976年,南开大学正常教学秩序被破坏

1971年,教学、科研工作完全瘫痪,五年之久不招生、上课

1966年至1976年7月,唐山大地震波及天津,学校大部分校舍遭到不同程度损坏

1980年以后,南开大学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利用老专业基础好的优势,建立了一批新的专业和研究机构

文科重点增设了以财经类为主的应用性专业,并在此基础上于1983年恢复了经济学院,理科重点增设了交叉、边缘和信息高新科技类专业

到80年代中后期,南开大学发展成为一所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及艺术等多学科的综合大学

1981年,受国家旅游局委托与资助,南开大学在历史系下创建了旅游外语专业,并于1981年9月开始招生,成为教育部(当时为国家教委)直属综合性高等院校中第一所开办旅游高等教育的高校

 1981年11月26日,南开大学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4年,南开大学成为全国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高校之一

 1988年,国家教委进行首批高等学校博士点重点学科的评选中,南开大学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共11个,位列高校第七

 1994年,外经贸部(现商务部)直属天津对外贸易学院(正厅级)并入南开大学

 1995年12月,南开大学成为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之一

1999年,学校入选第一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0年12月,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重点共建南开大学协议 ,南开大学进入首批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行列

2001年,学校首批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2006年,学校首批入选“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2007年,南开大学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实行全面联合办学

 2009年,中组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文件,确定南开大学等13所高校为首批全国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

  2010年3月,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继续重点共建南开大学协议,筹备建设南开大学津南校区

5月14日,国家旅游局(现文化和旅游部)直属中国旅游管理干部学院(正厅级)整建制划转南开大学,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成立

   2012年11月,学校入选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2013年,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获教育部认定,学校首批入选“2011计划”,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被确定为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2014年12月,南开大学-格拉斯哥大学联合研究生院获批设立

 2015年7月,南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暨国家新材料研究院揭牌成立

8月,南开大学入选首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9月,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建成启用,初步形成了八里台校区、津南校区、泰达学院“一校三区”办学格局

   2016年,天津市第四医院整建制划转南开大学,成为南开大学直属附属医院

 同年8月3日,南开大学附属医院在河西区微山路4号(原天津市第四医院)揭牌成立

 2017年9月,南开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为36所A类高校之一

 10月16日,南开大学医学联盟战略发展论坛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举行,南开大学分别与12家医院签署合作协议

 2018年1月,南开大学入选教育部首批挂牌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名单

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5月,南开大学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

11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2019年1月,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被天津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开大学

 8月,获评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9月,学校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理事单位

10月,南开大学-牛津大学联合研究院揭牌成立

        2020年5月,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成立

8月,南开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转化医学研究院成立

  2020年9月,被教育部认定为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12月,被教育部列入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名单

 10月,成立“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南开大学传习所”

 10月,成立大中小幼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联盟

 12月,南开大学移植医学研究院 、南开大学妇产科学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促进奖”特别奖

  2021年1月,首批加入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联盟

  5月9日,南开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成立

 5月,南开大学临床医学专业通过教育部认证,认证有效期6年

 9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10月,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南开大学崇道书院成立

 12月,南开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正式成立

 2022年10月,中国首家元宇宙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南开大学推出

 10月21日,南开大学与澳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旅游教育合作联盟

11月29日,南开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研究院成立

 2023年5月7日,南开大学“有机新物质创造前沿科学中心”揭牌成立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