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昌平校区校区历史

北京大学昌平校区校区历史——原文名称《北京大学昌平园区历史由来》北京大学昌平校区位于昌平县城西北4公里的山坳中

说起这片校区的由来,还要从20世纪50年代的学校规划说起,当时学校对未来的发展做了多次远景规划,其中比较重要的是确定校园建设东西兼顾,重点向东发展,把学校东半部作为理科教学区,西半部已有的原燕大校舍作为文科教学区,南部为学生宿舍区的发展思路

规划中学校的图书馆、主楼群都在学校东部,整个成府的居民要全部搬迁,但因当时学校无力解决成府地区搬迁问题,在学校东部建设理科教学区的计划受阻

为此,1959年12月29日学校上报的总体规划中,认为北大海淀校区周边受到限制,难于发展,也不利于尖端学科的保密,要另觅新址建设理科新校址

在当时中共北京市委领导建议下,后经中央批准,选定在当时昌平十三陵西山口建设北大理科新校址,因设计工程代号为60-200#,所以又称昌平200号,按照规模为10000学生、35万平米建筑面积的规划(不包括教工住宅)来施工建设,计划投资5000万元,3年建成

1960年当年规划设计、当年征地开工,到1961年底共征地1000多亩,建成教学楼19000平米,学生宿舍4栋20000平米,阅览室4000平米,学生食堂2000平米,教工食堂300平米及电话室、变电站、水源井、水泵站、锅炉房、煤气发生站等配套项目,共5万余平米;架设从海淀到昌平42公里专用电话线、建成三口水源井并铺设5公里上水干线;建成35KV变电站及架设10公里高压线路;完成从沙河车站到分校的铁路专线路基、校内道路、雨污水管网、暖气、上水、供电、电话、煤气等设施全部到位

1962年完成了校区绿化和体育场的建设

1963年7月20日

学校召开系主任联席会,布置暑假期间的工作,其中十三陵新区成立办事处

现无线电电子学系及数学力学系专业共1300余人迁到十三陵新区

文革后期这两系连同技术物理系一并转到汉中分校上课

文革期间,电子仪器厂继续在这里办学,并研究生产出百万次计算机

北京大学昌平校区1963年8月7日,校务委员会开会,讨论编制北京大学的规划问题

陆平校长向会议报告了对规划的设想:其中数学力学系、无线电电子学系搬到十三陵,其它系暂不搬;旧区(指海淀校区)为保证教学、科研计划能正常进行,实验室、阅览室、教室等,缺的要补,但不能搞大型建筑

因此,在以后的时间里仅有一些必要的零星配套项目开工,主要有电话室、配电室、化学系药库、化学系高压实验室、生物系后楼实验室、物理系低温实验室、学一食堂

随着三年自然灾害,国家大力压缩基建投资,昌平十三陵北大理科新校址只完成50000多平米的建设任务后就被迫停止,远未达到规划中35万平米的规模

十三陵北大理科新校址建设共投资1200万元

在距离分校较远的技物系区域内,建成一座3800平米的实验室,由于该楼离新校区较远而孤立,此时技物系又迁往汉中分校,留下一座楼难于管理,1974年学校决定用此楼与海军某研究所置换成海淀校区仪器厂的基建任务

1994年由于上年度军训的学生和本年度的新生同时入校,宿舍和教室全面紧张,1994年5月14日校长办公会议决定昌平200号定名为“北京大学昌平园区”,1994级文科新生入住

2000年后,学校成人教育学院等部门又陆续对昌平园区的校舍进行修缮加固改造,昌平园区为北大成人教育学院教学点之一

(李向群:北大档案馆工作人员,2007年4月3日北京大学校报第1117期)注:2008年11月5日,北京大学宣布成立昌平校区管理办公室,重新对硬件设备进行修缮和改造,校区占地面积550余亩,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绿化面积占校区面积70%,校区距校本部38公里,现正努力创建成学校科研实验基地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