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大学崛起时期在芝加哥大学第五任校长罗伯特·梅纳德·哈钦斯(Robert M. Hutchins)在任的24年里,芝加哥大学经历了许多重大变革
哈钦斯提出了旨在防止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过分专门化的“芝加哥计划”,对其他美国大学的本科通识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建立了沿用至今的本科生核心课程(Common Core),并将研究学院重组为四个学部
在他的带领下,芝大平稳渡过了美国经济大萧条(1929年-1933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芝大在曼哈顿计划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这一时期,大批物理学家聚集芝大,奠定了该校在自然科学界的地位
作为曼哈顿计划的一部分,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家格伦·西奥多·西博格(Glenn T. Seaborg)带领团队在芝加哥大学乔治·赫伯特·琼斯实验室(George Herbert Jones Laboratory)于1942年9月首次分离并测量出94号放射性元素钚;之后,95号元素镅、96号元素锔也在芝大被化学认定
而在1942年12月2日,著名物理学家恩利克·费米及其助手们在芝加哥大学Stagg Field Stadium内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可控核反应堆,命名为“芝加哥一号堆” (Chicago Pile-1),成功产生可控的核裂变链式反应,而这一成就是原子能时代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1945年的原子弹的成功爆炸奠定了基础,芝加哥大学也因此被称为“原子能诞生地”
20世纪60年代,随着美国反战运动以及女权主义的兴起,芝大校园内的学生运动进入高潮
1962年,学生占领校长办公室以抗议学校租赁政策
1969年,为抗议学校开除左翼作家马琳·迪克森,400名学生占领行政大楼达两周之久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