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官网信息显示: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没有硕士点
历史与现状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专业为主、独立设置的公办普通高等职业学院。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56年的北京煤炭工业学校,1994年开始举办高等职业教育,1999年正式改制为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2000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2002年被财政部、教育部确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示范性职业院校;2003年在教育部组织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八所优秀院校之一;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首批“依法治校”示范校;2002年和2006年两次被评为“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7年入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成为“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百所重点高职院校之一;2008年被北京市委教育工委评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院校;2010年7月,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财政部组织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验收。
学校地处北京市石景山区,毗邻著名的西山风景区。占地360亩,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为4.96亿元(不含土地),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为2.63亿元。建有体育馆、网球馆、标准游泳馆、标准塑胶田径场等体育设施。校内生产性实训企业4家;学训一体实训室143个;稳定的校外挂牌实训基地230多个;校内实训基地18个,其中中央财政和北京市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5个;学校图书馆馆藏文献150万件(册),其中电子图书100万册。
学校现有教职工488人,专任教师327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119人,博士及博士后22人、硕士205人,具有双师素质的216人。全日制普通教育在校生6800余人。学校现设机电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基础教育学院、经济管理系、文法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和一所继续教育学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以工科专业为主,工、经、管、文、法等不同门类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学校开设12个大类,共33个专业,其中,国家级精品专业2个,国家级示范专业5个,北京市示范专业7个。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11门,院级精品课程65门。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开发了多门优质核心课程,同时构建了多个专业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现有创新团队、教学团队共12个,其中,国家级2个,北京市级10个;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9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2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49人,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7人,全国和北京市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专家5人。
定位与特色
学校坚持“校企互动、产教对接、学做合一”的办学理念,确立了“立足工业,面向北京,辐射首都经济圈,为北京现代制造、城市建设、电子信息、安全生产及现代服务等领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构建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专业建设较好地适应了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学校主动适应以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休闲产业为特色的京西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构建了机电一体化、安全技术管理、工程测量技术、建筑工程技术、通信技术等专业为主的五大工科类重点专业群和会计电算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司法文秘等主体专业群,其中,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被教育部收录到最新出版的《中国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建筑工程技术和数控加工技术两个专业被确定为国家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基地。
为巩固示范院校建设成果,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实施了“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以5个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为引领,打造一批在北京市乃至全国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专业;实施“重点专业引领工程”,充分发挥重点专业的引领辐射作用,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从而最终形成“重点专业引领、主体专业支撑、特色专业带动、短线专业补充”的专业布局。
与生俱来的产学一体、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学生专业技能
学校在建校之初,依托行业优势,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创建了北京煤炭矿用设备厂、斯凯尔机电技术开发公司等一批校办企业,探索出了享誉北京的“一体两翼”的学校发展模式。多年来,学校追踪区域产业发展和行业需求,积极开展全方位、深层次、重实效的校企合作,构建了“学校+科技园区”、“专业+大型企业”、“专业+龙头企业+企业联盟”、“专业+校办企业”和“专业+行业协会”五种典型产学合作模式,构筑起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平台。在与京煤集团、首钢集团、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总公司等企业密切合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与中国电信北京公司、北京地铁、德国萨克等企业的深度合作;与中关村石景山园区管委会合作组建动画学院;牵头与中国动漫文化网联合国内动漫文化企业、合作院校共同发起建立了中国动漫文化企业联盟。学校还积极与蒂森克虏伯电梯、七星电子、北京精雕、昊华能源、神华集团、合康亿盛、网拓联达等企业合作开展“长、中、短”期多种形式的“订单培养”项目;构建起了双证融合、学做合一的课程体系。
学校按照“真设备操作、真项目训练、真环境育人”和学训一体的要求,把传统教学楼改造为学训一体楼,建成143个学训一体实训室,形成了校企共建型、教学工厂型、校办企业型等多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实现融教学、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于一体,满足学生技能训练、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服务的需要。
行之有效的“教学两条线”管理模式,强化了人才培养质量
1997年学校首创“教学运行管理一条线,教学质量监控一条线”的“教学两条线”管理模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通过目标管理、过程监控、信息反馈,实现对教学质量的闭环控制,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教学两条线”管理模式在2003年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教育部专家确定为“特色项目”,并于2005年获得了北京市教育创新优秀奖。全国有90多所高职院校专程来校对该模式进行学习考察,尤其是北京市23所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均采用了不同形式的“教学两条线”管理模式,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完善和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各环节相适应的“柔性化教学管理制度”, 切实将学校的教学活动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同时,学校还建立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规范教学行为,培育严谨的教风、良好的学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能教会做的双师队伍,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
几年来,学校通过“需求主导、制度保障、过程监控、成果共享”新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并大力实施“教师高职教育综合能力提高工程”,全面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加大“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以定单培养、校企合作为途径,通过聘任兼职、兼课教师等方式,全力打造以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为领军人物,以行业企业专家、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以企业能工巧匠、青年教师为基础的师资队伍“金字塔”,打造出一支“既能教书又能育人,既能上讲台又能下车间,既有专家学者又有能工巧匠”的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队伍。
学校充分发挥校企一体的优势,主动为北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提升了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近三年,开展测量技术人员培训、建筑类职业培训、数控培训、汽车维修技术培训等岗位培训项目18项,累计培训16375人次;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北京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京煤集团承办煤矿安全培训、安全教育师资培训、安全督导员培训53期、8818人次;积极开展“强军育才培训工程”,为驻区部队现役军人免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累计460人次;与4个校办企业联合,共开发新产品23种,有19种已经投产,5种产品通过省部级鉴定,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2项,取得技术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10项。
朴实善技的校园文化,培育了学生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学校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秉承“厚德博学,善技创新”的校训,坚持走“内涵式、精品化”的发展道路,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显著增强。近三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数控大赛、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测绘技能大赛、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全国通信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全国速录信息处理大赛等各类技能大赛中均取得优异的成绩。2003年以来,毕业生的“双证书”平均取证率一直稳定在97%以上,制造类、建筑类等主要工科专业毕业生的双证书取证率均达到100%。
近三年,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均在98%以上,就业率在北京市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特别是测量、机电、数控等专业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根据多年的跟踪调查,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一直稳定在80%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优良率均在90%以上。2012年,荣获教育部2011-2012年度全国高校就业五十强称号。
办学成效突出
v 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12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6项(2012~2013);
v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北京市一等奖7项,北京市二等奖23项(2004~2011)
v 全国速录信息处理大赛一项冠军、一项亚军、两项银奖,一名同学入选国家队,代表我国参加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48届国际速联大赛(2011);
v 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2010);
v 全国乡镇煤矿矿长培训基地(2001);
v 全国高职高专校长培训基地(2002);
v 北京市矿山安全生产培训基地(2009);
v 北京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2、2006);
v 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2007);
v 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院校(2008);
v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科研管理先进单位(2011);
v 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验收(2010);
v 荣获教育部2011-2012年度全国高校就业五十强(2012)。
未来与发展
学校将坚持走“内涵式、精品化”的发展道路,稳定规模,提高质量,强化特色。以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建由专业教师、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和人力资源专家、课程研究专家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开发满足岗位实际需要的课程体系,将职业资格标准和先进技术、先进工艺等融入教学内容。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改革教学模式,进一步推进项目化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建立柔性教学运行管理模式,切实将学校的教学活动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加强顶岗实习管理,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根据不同专业发展需求,精心设计公共基础课,系统推进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展望未来,我们有信心使学校成为北京现代制造、安全生产、城市建设、电子信息等领域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北京煤矿安全生产培训基地;首钢职工转岗培训基地;北京西部地区技术服务中心;北京西部地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北京高职教育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成为有特色、高水平、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