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邢台学院官网信息显示:邢台学院没有博士点。
邢台学院坐落在冀南地区历史文化名城——河北省邢台市,是一所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前身直隶第四初级师范学堂,始建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是河北省最早成立的四所师范之一;学校先后经历了河北省第四师范学校、邢台师范学校、邢台师范专科学校等时期,于1996年3月与邢台教育学院、邢台经济管理干部学校三校合并,成立邢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邢台学院”,是邢台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
目前,学校一个校区办学,总占地面积943.16亩(另有发展预留用地758亩),总建筑面积33.8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385万元,纸质图书98.4万册,电子图书220余万种。现有教职工1243人,教师91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60人,博士、硕士543人;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7193人,其中本科生10934人。学校设有18个二级学院、系部,41个本科专业,涉及文、史、法、理、工、教育、经济、管理和艺术等9个学科门类;美术学、国际贸易学和会计学是省级重点发展学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学校是河北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另有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创新高地1个、省级精品课4门。
在百年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与国家命运、社会发展相结合,累计培养了近15万名各类人才。历届校友中有大批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著名专家学者,如原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刘宁一,著名教育家、原湖北大学校长孟宪禔,著名书画家周抡园、白寿章,著名史学家胡如雷等。升本以来,学校坚持走“特色兴校,以质图强”的发展道路,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办学质量不断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日益增强。
加强教学基本建设,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制订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吸收用人单位、行业(学科)专家、教学督导、同行和学生多方力量参与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秉承“纯德实学”的校训,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思路,努力构建“纯德树人的育人体系”,大力推进“产学研一体的教学制度”改革,培养优秀公民、应用人才,为地方输送了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优秀师资和应用型人才,学校的毕业生遍及邢台市各行业领域。目前,邢台市16%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近50%的中小学教师为邢台学院毕业生。
强调科研应用性,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以服务社会为己任,成立了邢台学院巨鹿研究所、城镇化研究所、煤化工研究所等14个研究所,结合地方行业企业需求开展科技研发,整合各方资源服务地方社会,几年来共承担研究和服务项目256项,一批研究成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3年12月17日《邢台日报》以《小酸枣何以迸发增收大能量》为题,整版报道了我校邢台县研究所为地方服务取得的多项成果,该研究所主持制订的“酸枣仁”和“酸枣栽培技术规程”两个标准被确定为河北省地方标准。
各类科研项目和成果的层次、水平不断提升。近三年,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纵向科研课题52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社科基金项目64项。2013年,学校获得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23项,在省内百所高校中名列第五。学校先后被评定为“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先进单位”和“全国先进社科组织”。
努力传承地方文化,积极开展对外交流。邢台市有3500多年建城史(其中600余年建都史),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邢窑是我国最早的官窑之一,邢窑白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校注册成立的邢台市邢窑研究所入选“河北骄傲——代表河北的100张名片”之“文化河北”名片;2008年,主编了全面反映元代“紫金山五杰”科技成就和历史功绩的《邢州学派》; 2013年学校承办了“河北省陶瓷艺术技艺大赛暨陶瓷艺术大师作品邀请展”,主办了“刘秉忠暨大元文化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为助推邢台打造冀南地区文化高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高度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境外高校先进办学理念,是河北省最早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校之一。2000年以来,与澳大利亚多所高校联合开设了国际商务、商务管理、会计等专业。2011年以来,我校与英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多所高校,在师生互访、合作教学、学术及文化交流等领域建立了合作关系。
“十二五”以来,学校以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为契机,全面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