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现代国际政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使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帝国主义阵线开始瓦解,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打破了资本主义对世界政治的垄断,开始了两种不同制度国家长期共处的局面
从此,社会主义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相互关系,成为国际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
同时,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开始成为推动国际政治体系运行和演变的重要力量,成为国际社会的新角色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英、法、美、意、日等国列强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在新的力量对比基础上重新瓜分世界,确立了战后国际政治新格局,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该体系的特点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占支配地位,非欧大国美、日第一次参与主宰世界事务,形态上依然是多极结构,目的在于维护战胜国既得利益的国际秩序
该体系从一开始就包含着帝国主义战胜国同战败国的矛盾,并遭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社会主义苏联的反对,极不稳定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加剧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内部矛盾
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华盛顿会议所确立的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被破坏,远东战争策源地形成(见彩图)
1933年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撕毁凡尔赛和约,公开扩军,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英、法对德、意、日的扩张采取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瓦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召开的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奠定了新的国际政治体系──雅尔塔体系的基础
美、苏两大国在欧洲和亚洲重新划分了势力范围:东欧属于苏联的势力范围,西欧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
德国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后来发展为两个德国
从此,欧洲一分为二,形成以苏、美为首东西方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国际格局
雅尔塔体系的特点是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中心的两极结构,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多极结构
双方互为主要对手,各自建立了针对对方的政治军事集团
斗争内容不仅是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的冲突,而且是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对立
斗争的主要形式是冷战
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是以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对比为基础的,由于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和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不断地改变着世界上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使雅尔塔体系受到一次又一次的冲击
①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力量对比,彻底打破了美苏在中国划分的势力范围,粉碎了美国控制中国的阴谋,苏联也不得不在50年代中后期陆续放弃了在中国东北的特权,这是对雅尔塔体系的一个重要突破
②50~60年代,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一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获得民族独立,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
第三世界的迅速崛起,给美、苏两极体系以有力的冲击,在各种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中,改变了超级大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
③日本和西欧重新崛起,其经济以高于美国的速度迅猛发展,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了美国、西欧、日本三个经济中心
西欧和日本独立自主倾向不断增长
与此相对应,东欧国家对苏联的控制也日益不满,独立自主倾向也在发展
两个超级大国对各自盟国的控制力日趋削弱,两极格局的基础不断动摇,世界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局势发生剧变:德国重新统一,华沙条约组织解体,东西方正式宣告冷战结束,尤其是1991年苏联解体,这标志着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对峙为主要特征的国际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雅尔塔体系已经瓦解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