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总体框架课程体系

体育教育总体框架课程体系与总体框架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和体现,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

课程设置注重培养规格中的素质、知识和能力

体育学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

通识教育课程由各高校在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的特点进行设置,彰显学校特色

专业教育课程由专业类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构成

专业类基础课程设置应体现学科知识体系中的核心知识领域;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应体现实现各专业培养目标所要求掌握的核心知识、基本的运动技能或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课程设置应反映学科前沿和学校特色,拓宽专业知识面和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实践课程应涵盖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与毕业论文(设计)等,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专业见习应体现理论结合实践,强化专业知识,为专业实习做好准备;专业实习应重点培养适应未来工作所需的操作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社会实践应着重培养适应未来工作所需的综合素质;创新创业实践应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着重培养相关专业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毕业论文(设计)应着重体现创新意识和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专业知识体系专业知识体系由学科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专业实践三个方面构成

学科基础知识包括体育的基本概念、本质、功能等,人体运动的执行结构,人体运动的基本功能;体育运动过程的心理现象与规律,体育的社会现象及规律,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与手段等知识

专业核心知识主要由不同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运动技能理论与实践构成

运动技能的理论与实践主要包括田径类、休操类、球类、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类、游泳类、冰雪或滨海类、健身休闲类、户外运动类等

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教育学和心理学基本知识,学校体育的基本理论,体育教学、课外缎炼和训练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等

专业实践由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专业实训、创新创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学术交流等环节构成

课程体系说明本着拓宽专业口径、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创业能力、注重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精神,以学科交叉融合、压缩重合内容、优化课程体系、重视前沿知识、突出地方特色、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上,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突出传统或地域优势,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彰显办学特色

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注意以下六方面的问题:(1)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总学分原则上控制在140-170学分

其中,专业教育必修课程不少于40学分,专业教育选修课程不少于40学分,实践课程不少于14学分

(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须修读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和教师教育系列课程

体育教育专业运动技能课程不少于40学分

(3)公共课程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按照中共中央宜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执行,创新创业课程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有关要求设置,外语和计算机等课程各高校可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按照本专业的要求设置

(4)增加学校课程设置的自由度,各高校自主开设的专业课程,应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满足学生升学深造及就业创业的需要,形成专业特点和学校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5)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要求在体育学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上的投射和映现,应具体结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特点,在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开设与本专业类相关的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公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实现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6)各高校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专业实习须有具体的计划、明确的内容、经费的保障,以确保专业实习的效果

实践教学课程学分的设置,可在本标准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实践能力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