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软科2023年全国排名63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与自然资源部共建,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可追溯至1952年建校的北京地质学院。1960年和1978年,学校先后两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7年,国家地质矿产部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1997年,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6年,教育部和国土资源部共建中国地质大学。2007年,学校成为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7年,学校在北京市教育部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总布局中位列“高水平研究型大学”B类建设高校。2018年,学校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继续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代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截至2022年12月,学校在编教职工总数为1470人,其中专任教师95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含双聘),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4人,国家级青年人才22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1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1个。
优势学科包括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水文学及水资源、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等。
在科研成就方面,学校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近年来,学校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同时,学校也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
在社会贡献方面,学校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同时,学校还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和促进国际友好合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是教育部直属的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最早正式建有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是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大学。其前身是1952年由北大、清华、天大、唐山铁道学院的地质系(科)合并组成的北京地质学院。“文革”期间迁往武汉,1978年经邓小平同志批准在北京恢复办学,1987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改为现名,分北京、武汉两个独立办学实体,分别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