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百年传承 抗战迁陕成立于1912年的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是当时中国最负盛名的高等医科学校之一,被公认“汇集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国内外知名学者,他们代表了当时我国医药卫生各学科的最高水平”,对中国现代医学教育发展影响深远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平津相继沦陷,日军迅速展开对我国文化教育机构的疯狂破坏,妄图在精神文化上毁灭中国,一时间风雨如晦,人心惶惶
当此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保护和抢救中华文化之根基以及近现代科教文卫事业发展之成果,已成燃眉之急
时任国立北平大学校长徐诵明按国民政府教育部9月10日令,号召全校西迁,与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合组国立西安临时大学,以保留高教火种,培养抗战力量,收抗战复兴之效
时任北平大学医学院院长的吴祥凤召集王同观、蹇先器、颜守民等教授在自己家中开会,传达教育部训令,并当场签名,表示要保持民族气节,坚决不为日伪服务,即日内迁西安办学
10月18日,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正式成立,设文理、法商、教育、工、农、医6院23系
北平大学医学院改称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随校迁陕
抗战迁陕后,医学院虽仓促建校,设施简陋,但师资力量堪称国内一流,教授多为海归博士
师生们忍辱负重,不忘教学为抗战服务, 12月,医学院组织抗日宣传队赴宝鸡、汉中等地,行程千里,宣讲抗日救亡道理,宣传防空防毒知识,为群众看病解难,受到沿途民众和当地政府的热烈欢迎和鼎力支持,以烛火之光点亮民族希望
1938年3月,日军攻占临汾,轰炸西安
为安全防备,师生们徒步半月,翻越秦岭,迁往汉中,继续民族教育和医学事业
借汉中联立中学校舍和交通银行房屋进行教学,借南郑卫生院32间房屋开办附属诊所,作为群众看病和学生实习基地
汉中地处偏僻,交通阻塞,办学条件极其简陋,临时校舍多次被日机炸毁,人员、财产损失惨重
但广大师生不屈不挠,愈挫愈强,到1942年,医学院学生达到近300人,附属医院设各类病床80张,日门诊量300余人次
学校遵“研究高深学术、培养医学专门人才”之宗旨,建立多个基础学科研究室及多个临床专科诊察室,还主办战时救护、公共卫生训练班,指导当地医院诊所工作,组织乡村巡回医疗,研究开发国药,开展流调分析,接受治疗了大批前线下来的伤员,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四大医学院之一
教师们自编自印教材,秉烛备课研读,带教学生一丝不苟,诊治疾患兢兢业业;学生认真读书学习,心系民族危亡,立志服务社会、服务抗战
汉中办学期间,多名国内外知名的医界名流在医学院工作,如儿科教授颜守民,眼科教授刘新民,皮花科教授蹇先器,耳鼻喉科教授杨其昌(在日军轰炸中牺牲),内科教授李宝田,外科教授万福恩等,他们儒雅的学者风范、高超的学术造诣和诲人不倦的师承,留下了优良宝贵的学术传统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