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课程设置人类学

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课程设置人类学人类学是研究人及其文化的一门学科

人类在不同的环境中建立了不同的政治、经济和宗教体系,发展出各种社会组织和文化传统

人类学学者通过比较研究,找出这些文化制度之间的异同,从而探求过往与当代人类群体生活的性质,包括物质文化、社会关系和意识型态等不同层面的存在与转变

许多人以为人类学是研究“古老传统”和“奇异部落”的学科,这是一种误解

今天的人类学学者大多数从事现代社会(如香港、美国和日本)及其文化变迁的研究

人类学通过系统的研究方法,以整体的观点来探讨人类文化生活的各方面

透过使用社会科学的质化与量化方法,尤其重视发掘当地人的观念;强调与当地人的互动,通过直接观察与访谈,了解当地人在其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和想法

对于那些已经消失了的文化,则通过考古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中国语言及文学中文系的学习范围涵盖语言和文学,例如中国语言的特质、古今语言学的理论、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等

中文系学生既有扎实的学问基础,也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范畴深入研究,由语法修辞、秦汉古籍、唐宋诗词、现代小说,到文学创作,中文系都有学养深邃的老师,为同学指引路径

中文系毕业生能够精确灵活地运用语言,对中国文学有深刻体会,无论继续升学或从事各行各业,都具备优势

中文系将于2016–17年开设“中文创意写作”分流课程

此课程将提供创意及专业写作训练,藉此提升同学对不同文类及媒体的写作能力,同时激发同学的创意思维,开拓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为将来以写作为职业及志业的毕业生,给予专业及充分的准备

文化管理文化管理是一门相对崭新的学科,旨在探究现代都市生活与消费中,文化作为商品与服务,如何透过管理,有效地发挥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提升人们的生活质素,推动政府良好施政

文化管理可以分为四个范畴:(i)文化遗产、保育及文化旅游;(ii)文化机构及项目策划;(iii)文化创意产业;(iv)社群/社区文化活动

文化管理旨在孕育及培训新一代文化领袖与调和者,他们能担任社会的先锋去诠释、界定、沟通以及捍卫不同的文化

毕业生应兼备欣赏与尊重不同文化的胸襟及识见,并能以国际视野推动本地的文化及发展

文化研究文化研究是近年一门新兴并具影响力的跨学科课程

通过文化研究,可以洞悉及批判文化背后的政治逻辑,掌握各思想体系如何经文化的潜移默化传播至社会大众

学系透过文化研究之理念,为学生开拓新视野,了解当今华人以至全球文化,重新认识及批判“文化”的意义,深入探讨文化中的权力关系

文化研究探讨的范围十分广泛,例如性别、视觉、全球化和文化政策等

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深化同学对当代议题的了解,其中包括旅游、身体政治、现代性、城市、性别、科学技术、消费文化、视觉艺术、年青人文化、全球化及文化保育等

英文英文系提供基础与选修两类课程,范围包括文学、应用语言学和沟通交流

基础课程旨在提供入门训练;选修课程侧重专题探讨,引导学生对文学、应用语言学专题作有系统之阐释、分析、解说

文学课程宗旨为介绍英美与其他西方文学及文化发展的主流思潮;培养鉴赏、分析及批评文学、研究文化的能力;探讨文学与文化理论,促进中西比较文学研究;增进学生对英语国家之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教授有关历史知识并培育想象力

应用语言学课程宗旨为引导学生认识语言的基本特性;欣赏语言对个人及社会的重要性;引导同学了解语言思想及文化之间的关系;认识有关应用语言学研究之重要发现

沟通训练是以小班教学形式,提供大量思考训练、对话及写作机会,旨在提高学生英语表达能力

艺术以“继承及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沟通中西艺术、培育本地艺术工作者”为宗旨,艺术系提供多元及兼容并蓄的本科课程,为学生日后于艺术创作、艺术史研究、展览策划,以及其他与艺术文化相关的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设计有三个重点:强调中国艺术、放眼世界;艺术创作与艺术史并重;提供艺术的专业培训

历史历史系提倡以“多元”和“致用”为主要精神

大学一直致力促进国际学术交流,造就了历史系以跨学科和比较史为主的特色;公众历史也因此成为历史系教学和研究的重点之一

历史系课程鼓励学生用多角度作跨学科分析

课程分基础科目、国别/区域历史、比较历史、公众历史和专题研究,另设毕业论文科为毕业同学之必修科

一、二年级学生须修习“中国历史之传统与变革”、“西方历史之传统与变革”、“史学”等基础科目,及修读“通古今之变”(文学院之学院核心课程)

历史系举办一系列实习计划,让同学吸收实际工作经验

学生可参加海外或国内游学活动,增广见闻、扩阔视野;也可参加大学举办的海外交换计划,到英、美、日本等地的大学作短期访问或进修

日本研究课程提供批判性思维训练以研究日本社会与文化,亦提供相关研究方法和日语训练

同学必须于第三学年前往日本大学留学,修读为期一学年的日语及日本文化课程,留日期间所修的相关学分可依照大学规定纳入主修学分计算

课程特点是实地考察研究

二年级同学将学习实地考察研究方法;三年级同学在日本留学时作实地资料搜集;四年级同学则利用已搜集的资料数据撰写毕业论文研究报告

学系提供三个选修的专修组别:(一)商业及管理专修组别 、(二)全球视野下的日本专修组别及(三)日语及语言学专修组别

专修组别将提供针对个别学科的专门知识和训练

同学更可修读其他学系如管理学系、社会学系、人类学系和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的指定科目

选修专修组别的同学必须以相关课题作为毕业论文研究题目

语言学语言学本科课程为学生提供现代语言学的基础训练,引导学生探讨自然语言和人类思维的普遍特性、不同形式之语言获得、以及不同语境下语言运用等课题,并训练学生应用语言学理论分析不同的语言,包括濒危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和手语等

语言学研究跨越不同学术范畴,打破传统的文理科界限,从认知科学不同领域汲取新的概念和研究工具

语言学课程将能提升学生对双语和多语现象的意识,让他们对人类语言的复杂性更加敏感,加强学生对自身所处之语言环境的认知,且丰富他们将来在工作和进修上所需的语言学资源,让他们能为所处社区的语言问题作出有理据的判断

音乐音乐系提供学术及音乐演艺训练,旨在培养学生专业音乐水平

课程包括西方及中国音乐,以演奏、理论、作曲及历史为重心,学术与实践并重

学生必须修习中、西乐课程,从而深入比较研究

另提供选修科如电子音乐、指挥、音乐学、民族音乐学、世界音乐导论等

系内音响图书馆及中国音乐资料馆共有唱片及镭射唱片二万多张,而崇基图书馆的乐谱及音乐书籍亦达二万册,为全港及东南亚最具规模者

系内全职教师包括十三位博士,另乐器及声乐兼职导师百多人

校内利希慎音乐厅传声效果极佳,为亚洲数一数二的音乐厅

哲学课程旨在提供优良的人文教育,透过严谨训练,提升学生分析哲学问题的能力,奠定他们从事学术研究的基础,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思考及沟通能力,以应付日后工作及生活上的挑战

哲学系课程设计全面,东西哲学兼备

必修科目包括“哲学概论”、“逻辑”、“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哲学与人生处境”、“伦理学”、“知识论”、“形上学”,以及“论文”作为课程总结

其余选修科目则横跨中、西、印度思想,纵贯传统及当代哲学,学生须于“中国/东方哲学”、“西方哲学”、“哲学问题”每一范围下,选修至少两门科目

哲学重讨论,主修科目大多设有导修,鼓励学生发问,表达个人见解,辅以理据支持

宗教研究宗教是人类生活、思想及活动的重要部分;宗教研究主张以客观及学术的研究方法探讨宗教现象,并以既同情又批判的态度探索人类的宗教生活

课程不单比较宗教在不同文化及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亦以跨学科方法研究宗教,让学生掌握如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教育及文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课程范围包括:“宗教学方法”、“宗教传统及其发展”、“宗教经典及文学”、“宗教与当代社会”、“语言、研讨与专题研究”、“宗教与日常生活”及“文化及宗教研究”

学生藉此课程能研习多个宗教传统,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

宗教研究课程亦要求学生作实地考察,以更全面了解香港及境外的日常宗教生活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暑期实习计划,以求融合理论与实践,活用知识

神学神学课程目的在培养具神学知识及神学思考的人才,学生须修读圣经研究、基督教历史、系统神学、教牧学与基督教及社会等

学生还可以修读由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或其他学系提供的选修科目,透过跨学科之学习,可以对神学有广泛认识及学会神学思考

翻译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于1972年创立,为全亚洲首个翻译系

学系课程结构严谨,提供全面的培训,包括文学翻译、法律翻译、商业翻译、字幕翻译、传译、翻译研究及电脑辅助翻译等,理论与实践并重,让同学在法律、商业、出版、政府及教育等领域发挥所长

系内教学设施完备,设有语言实验室供传译训练,电脑室亦备有最新电脑辅助翻译软件供同学使用

除了大学通识课程的要求外,翻译系本科生需修读至少69个主修科目学分(包括学院课程9个学分),同学可充分利用剩余学分副修另一学科或选修其他科目

学系亦与业界紧密合作,为同学提供宝贵的实习机会

此外,翻译系联同法律学院提供双学位的选择,让符合资格的同学在完成翻译文学士课程后,直接攻读两年制法律博士课程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