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历史沿革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历史沿革1950年5月19日,成立“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即高能所前身),吴有训兼任所长,钱三强任副所长,所址在北京东皇城根甲42号

1953年10月6日,中国科学院院务会议决定将近代物理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1958年7月1日,更名为原子能研究所,物理研究所(中关村)为一部,在京郊房山坨里建立新的研究基地为二部

1972年8月18日,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原副所长张文裕等18位同志写信给周恩来总理,提出发展高能物理必须建造高能加速器,建议建立中国自己的粒子物理实验基地

1972年9月11日,周恩来总理复信张文裕、朱光亚,对高能物理研究和高能加速器的预制研究工作作出指示:“这件事不能再延迟了

科学院必须把基础科学和理论研究抓起来,同时又要把理论研究与科学实验结合起来

高能物理研究和高能加速器的预制研究,应该成为科学院要抓的主要项目之一

”1973年2月1日,根据周恩来总理批示同意的二机部、中国科学院《关于高能物理研究和高能加速器预制研究的报告》,在原子能研究所一部的基础上成立“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1978年9月1日,高能所恢复研究生招生,录取首批研究生

1979年1月31日,邓小平同志访美期间中美双方签订了科学技术合作协议

为促进在高能物理领域内的合作,由方毅同志代表国家科委与美国能源部部长施莱辛格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美利坚合众国能源部在高能物理领域进行合作的执行协议》,这是中美科学技术合作协议的第一个执行协议

1982年12月17日,中国第一台自主设计制造的质子直线加速器首次引出能量为10MeV的质子束流,脉冲流强达到14mA

1983年4月25日,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关于审批2×22亿电子伏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设计划的请示报告》

工程包括两项建设内容,新建一台能量为2×22亿电子伏正负电子对撞机;将在建的10MeV质子直线加速器扩展到35MeV

1984年10月7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破土动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为工程奠基

1985年1月11日,中国科学院批准高能所试行博士后研究制度

1986年8月,高能所通过卫星电话线路实现了北京高能所到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计算机远程登录,发出了中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

1988年10月24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慰问参加工程建设的代表

邓小平同志发表了“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讲话

1990年7月21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通过国家验收

后获得199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3年1月7日,高能所“τ轻子质量的精确测定结果”入选1992年度全国十大科技成就

1993年5月26日,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成功产生红外受激辐射,在亚洲地区近十台红外谱区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中为首次

1993年12月28日,“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成功实现饱和振荡”入选1993年度全国十大科技成就

1994年5月,高能所的计算机网络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并建成中国第一个WWW网站

1996年1月16日,成立高能所宇宙线与高能天体物理开放实验室

1999年2月7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北京谱仪/北京同步辐射装置改进”项目顺利通过鉴定

2000年7月27日,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审议并通过《关于中国高能物理和先进加速器发展目标的汇报》,同意对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进行重大改造

2001年1月10日,高能所宇宙线高能天体物理开放实验室研制的神舟-X射线探测器随载人航天系列神舟二号飞船发射升空,实现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突破

2001年4月6日,中科院院长办公会议批准高能所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二期试点

2001年8月17日,撤销物理一室、物理二室、宇宙线室,将物理一室和物理二室的一部分组成实验物理中心,将物理二室的另一部分和宇宙线室组成非加速器物理研究中心

2002年1月15日,“中国粲夸克偶素物理实验研究获重大进展”入选2001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2006年1月6日,北京谱仪国际合作组在高能所和美国夏威夷大学同时宣布观测到一个新粒子,暂时命名其为X(1835)

2007年1月21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06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北京揭晓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获关键性突破”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2007年11月28日,高能所研制的嫦娥一号卫星有效载荷X射线谱仪10月24日搭载“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后,在环月轨道对设备首次开机获得成功

2012年12月20日,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成果入选美国《科学》评选的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