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的发展文协成立以后,设立了总务、组织、研究、出版4个部门

他们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步调一致地领导着全体会员进行战斗

为了响应“文章下乡”与“文章入伍”的号召,文协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战地访问团或慰劳团,帮助大家深入民众和军队,深入前线与后方,极大地促进了文艺与抗战的结合,作家与人民的结合

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作家战地访问团”

1939年6月18日,这支由王礼锡、宋之的等14位作家组成的“笔游击队”从重庆出发,经内江、成都、绵阳、剑门、广元、褒城、宝鸡、西安、华阴,直抵中条山和晋东南前线

他们一方面将前线战士的英勇事迹以及侵略者的残酷暴行报告给全国的人民,另一方面也将民族战争中生长起来的抗战文化带到了广袤的敌后与疆场

他们用自己的笔完成了这一“下乡”与“入伍”的任务,也用自己的行动谱写出了这一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从未有过的诗篇

为了更好地为前线将士及广大民众服务,文协开展了创作通俗文艺作品的运动

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文学的大众化,也促进了新文艺的蓬勃发展

他们成立了通俗工作委员会具体领导这一工作,他们还通过了为前线士兵编纂一百种通俗读物的决议,分派给全国的作家来完成

1938年他们举办了两期“通俗文艺讲习班”,并将其讲义以《通俗文艺五讲》出版

与此同时,何容与老向主编了通俗文学刊物《抗到底》,总会和成都分会亦合办了《通俗文艺》杂志……老舍曾回忆说:“我们几乎每个星期都有座谈会、联谊会……大家所谈的差不多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个是如何教文艺下乡与入伍,一个是怎么使文艺效劳于抗战

前者是使大家开始注意到民间通俗文艺的原因;后者是在使大家于诗、小说、戏剧而外,更注意到朗诵诗、街头剧及报告文学等新体裁

” 为了团结更多的作家,文协充分开展组织方面的工作,不仅于全国各主要城市(沦陷区除外),如成都、贵阳、桂林、昆明以及延安、香港等地建立起了分会,而且始终将关心作家们的生活放在了各项工作的首位

抗战期间知识分子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因贫而病,因病而更贫;或呻吟于病榻,或惨死于异乡

卧病则全家断炊,死亡则妻小同弃”

为此文协多次召开会议,并拟定了《保障作家稿费版权版税意见书》

1944年7月又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筹募援救贫病作家基金的运动,在各分会的共同努力下,一共募集到了700多万元,不仅解决了部分作家的困难,而且使所有的会员们相濡以沫,空前地团结起来

为了开辟自己的阵地,文协于荜路蓝缕之中坚持创办了自己的会刊《抗战文艺》

它不仅是抗战期间寿命最长的一份刊物,而且也成为了抗战之中文艺界的一面鲜艳的旗帜

老舍曾这样称赞道:“它实在是一部值得重视的文献

它不单刊露了战时的文艺创作,也发表了战时文艺的一切意见与讨论,并且报告了许多文艺者的活动

它是文,也是史

它将成为将来文学史上的一些最重要的资料

同时它也表现了一些特殊的精神,使读者看到作家们是怎样的在抗战中团结到一起,始终不懈的打着他们的大旗,向暴敌进攻

”为了坚守这块阵地,文协做出了坚忍不拔的努力

发行的地点,8年间竟换了5个地方;即使武汉撤退期间,在总会已经撤离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出版了4期特刊,距武汉失守仅仅10天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