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谱学会发展历史质谱学的创立和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叶
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逊建立的双曲线装置和他在这台仪器上的创造性工作,开创了质谱学的新纪元
质谱学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起步较晚
20世纪50年代中期,杨承宗教授领导的小组开始了尼尔型质谱计的研制,并翻译出版了苏联李克的《质谱学》一书,从此进入了我国质谱学的启蒙时代
上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进口一批新型的同位素质谱仪器,并陆续开展了工作
1961年,在国家科委的主持下,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质谱学会议,会议的主题是交流这批仪器的使用经验,提高使用技术
上世纪60—70年代是我国质谱学的成长与发展阶段
1978年 12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下由中国科技大学在安徽合肥主办了第二次全国质谱学会议
会上中国质谱学会筹备委员会
学会筹备委员会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大量的组织准备工作,并开始着手筹办会刊
1980年9月出版了我国第一个质谱学期刊《质谱》
这些都为中国质谱学会的成立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1980年9月22日在浙江杭州召开了中国质谱学会成立大会
出席大会的单位136个,代表147名
大会通过了《中国质谱学会章程》,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推举张青莲教授为学会第一届理事长
从此,我国质谱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学会每四年召开换届大会,每两年召开全国学术交流会,每逢单年召开各专业委员会年会
理事会根据近年来质谱的发展状况,适应交叉学科的发展,将学会各分会按专业划分设置为无机质谱专业委员会、有机质谱专业委员会、生物医学质谱专业委员会、同位素质谱专业委员会、质谱仪器与教育质谱专业委员会等5个分质谱专业委员会
新增设的生物质谱专业学术活动活跃,成了质谱领域新的增长方向,在学会发展的同时,推动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2004年11月1—7日在广西北海举行了“中国质谱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报告会”,完成了中国质谱学会的最新换届选
现任理事长为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刘淑莹研究员,副理事长为赵墨田、再帕尔·阿不力孜、钱小红和张子斌等四位研究员;常务理事21人;理事63人
学会现拥有会员600余名,会员单位140余个
学会办公室于2001年创建了中国质谱学会网站
通过及时发布质谱最新资讯及最新动态,促进学会的交流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