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发展现状1.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集聚了一支阵容强、后劲足的教学科研队伍
“十五”期间,学院引进了10位教授
截止2005年底,学院教职员工58人,其中教授25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16人,副编审3人,讲师9人
专任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38人(其中4人为欧美国家博士学位获得者),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入选者2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1人,获教育部“青年教师奖”的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北京市“百人工程”人选5人
队伍结构具有良好的学术潜力:专任教师46人中45岁以下28人(其中19人40岁以下,7人35岁以下)
2.以学位点建设为突破口,实现了学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截止到2005年底,学院已经拥有博士后流动站一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自主设置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3个本科专业:哲学、社会工作、思想政治教育
经过学科融合,学院获得了全国重点学科1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学科进入“211”二期建设,以学院为主要依托建设了“985”工程“价值观与民族精神”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创新基地
3.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取得了科研经费和研究成果显著增长
“十五”期间,学院实现了我校在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方面零的突破;并且还获得了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项
学院教师获得的科研经费累计超过700万元,哲学学科的人均论文产出量在校内名列前茅
特别要提到的是,从2003年起,学院教师每年都有论文在SCI或SSCI和A&HCI系统刊物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社会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新华文摘》等国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增长迅猛
4.改革教学体系,创新教育模式,提升了人才培养的层次
“十五”期间,学院通过本科生课程体系改革,实现了本科生自主学习的新模式;学院从以本科生培养为主转向本科培养为基础,研究生培养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生与本科生之比约为2:1
研究生生源质量和研究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学院形成了系统有效、丰富多彩的学生工作模式,改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5.强化制度建设,完成了学院运行机制的磨合
2003年4月,原哲学系改建为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学院在组织体系和制度建设上作出了大胆创新
学院完善了院务会(即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分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院以下设系作为虚设的本科生培养的基层单位,设研究所作为有相对自主权的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的基层单位,设中心为跨学科交流的平台
学院强化了专门委员会制度: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保证了专门委员会独立工作
学院还设立了教师办公制度、所长联席会议制度、学术奖励制度以及各种其他各种相关的学术民主制度,以保障学院健康发展
经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努力,学院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协作、支持、竞争、进取的学院文化
6.加强学术交流,提升了学院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
“十五”期间,学院多次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派出多位教师到国际知名大学访问进修
在国内,哲学学科在国内已经处于比较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力
国际知名学者理查德·罗蒂、约翰·培里、杜维明、约翰·柯布、戴维·格里芬等先后到学院开展了学术交流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