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科研机构气象学研究所所长:王式功教授 副所长:王文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气候动力学与气候预测、大气动力学和数值天气预报、干旱气候与灾害气象、环境气象预报、资料分析与同化、全球变化与陆面过程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 张镭 教授 副所长: 张武 教授学科概况:大气物理学是研究大气物理过程、现象及其演变规律以及探测大气的原理和方法的科学,是大气科学中的基础理论部分
它研究的大气现象包括大气声象、光象、电象、辐射过程、云和降水过程、边界层大气过程及平流层和中层大气现象
大气环境是研究大气中污染物和微量成分在大气中传输、扩散、沉降等物理过程和大气中的化学转化过程的科学,其中包括地球大气的形成演化、微量成分的循环、平流层大气光化学、对流层大气光化学、气溶胶生成演化及对大气影响、降水化学,地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全球变化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包含下列分支学科:大气辐射学、大气边界层气象学、大气声光电物理学、大气探测学和大气遥感学(雷达气象学、卫星气象学、无线电气象学)、云雨物理学、平流层及中层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及空气污染气象学
这些学科构成了大气科学的基础,同时也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各领域中有独特的应用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学科以物理学、数学、化学、流体力学、无线电电子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为基础,以大气现象和过程为研究对象,和气象学各分支相互交叉和渗透;与空间物理、生物地球化学、电波传播学等学科密切结合,支持和扩展当代高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并不断扩大自身学科研究领域
1993年获准设置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硕士点,2000年12月获准设置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博士点
学科研究范围:大气边界层和大气扩散,大气辐射学,大气气溶胶,大气环境及环境评价,大气探测原理和方法,大气遥感,大气湍流等
培养目标:毕业研究生应具有大气物理学、气象学和大气环境学方面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大气物理和大气环境的研究进展和动向,掌握大气探测方法和具有处理资料的能力;具有应用计算机模拟计算有关大气过程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和撰写本专业论文;能胜任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业务部门的教学、科研和技术管理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气边界层与大气扩散、大气辐射与遥感、大气污染与环境质量评价、气象信息处理环境变化研究所所长: 符淙斌院士 副所长: 田文寿教授、戴新刚教授全球的环境变化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复杂的科学问题,其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系统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研究内容涵盖发生在地球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各种现象、过程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此外,人类活动和全球的环境变化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影响和反馈
全球环境变化主要涉及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三个方面
对这三个过程的集成分析和耦合模拟研究才刚刚起步、机遇无限
在我国知名科学家、中科院院士 符淙斌 先生的支持下,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在 2003 年成立了环境变化研究所,形成了一个以符先生为首,黄建平教授、田文寿教授、王澄海教授、戴新刚教授等为主体的具有有活力的研究团队
环境变化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在符先生的支持下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展现了很好的未来发展势头
在一些优势科研领域已获得了有力的经费和人力支持,而新的科研方向则在不断在孕育中
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包括:陆地生态、气候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从植被在地球系统水循环中的作用和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两方面进行研究
大气气溶胶与气候的相互作用:主要从气溶胶与云的相互作用和气溶胶的辐射气候效应两方面展开研究
大气化学过程与气候的相互作用:主要从大气化学过程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和大气中痕量气体的长期演变趋势两方面进行研究
陆面过程的研究:主要从冻溶过程与高原季风的相互作用以及陆面过程与大气近地面过程的相互作用两方面研究
气候预测和气候动力学: 主要从短期和长期气候预测的理论和方法两方面进行探讨
大气遥感研究所所长: 许健民院士 副所长: 张述文副教授、郭铌研究员大气遥感是指利用气象卫星,天气雷达等探测手段对大气要素(包括地表参数)进行间接观测,具有覆盖面广,空间分辨率高的特点,补充了常规气象观测的不足,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分支之一,也是大气科学发展关键技术支柱之一
大气遥感是是近代物理学、传感器与计算机信息技术、大气物理学密切结合的产物,是高技术与基础研究相结合并紧密围绕应用需求而开展研发的产物
它的应用理论基础是基于对大气和地表的物理、生物化学过程的理解而建立起来的遥感大气或地表的数学物理模型,该模型既有建立反映接受辐射量或波动与大气或地表参数间定量关系的直接模型,也包括不能直接建立定量遥感关系式但把参数间定量关系作为约束条件而获得大气或地表参数关系的间接遥感模型,由于反演问题中经常出现的不适定难题,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数学物理方法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甚至挑战
本所现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许键民担任所长,有教授(包括海外翠英讲习教授1人)3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还有多位兼职教授、副教授
研究方向集中于遥感产品在天气和气候预测方面的定量化运用,包括大气资料的分析与数据同化、地表参量的反演和陆面数据同化、气象卫星产品的应用、环境遥感产品开发与应用,尤其在大气资料同化方法及多谱勒雷达资料反演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方面处于国际学术界前沿
不论是国内或国际数据同化方面的会议都可以见到本所研究人员或毕业生的身影,培养的研究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环境影响评价中心主任: 袁九毅教授 副主任: 潘峰副教授兰州大学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中心是兰州大学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和研究工作的专门机构,拥有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发的甲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可以从事区域开发;化工、石化及医药;水利、水电;交通运输;建筑材料;建筑、市政公用工程;社会服务;火电等行业的各种类型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同时兰大环评中心还是国家环保总局首批确定为具有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置设施专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单位
兰大环评中心现有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持证上岗人员 25名,其中包括教授 13名,副教授 4 名,高级工程师 5 名,讲师 3名
上述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 12 名,具有硕士学位的 7名
由兰大环评中心编制的各类环境影响报告书多次获得国家环保总局和甘肃省环保局的好评
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 3 项, 1999 年兰大环评中心被甘肃省环保局授予环境影响评价先进单位
教学实验中心2004 年 7 月正式成立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同时成立大气科学学院教学实验中心
教学实验中心主任:杨德保 ,副主任:冯广泓
学院本科教育设有大气科学专业(气象学方向,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方向)、应用气象学专业(气象信息处理与大气遥感方向)
每年招生 40-60 人
为培养大气科学高层次人才,开展局校合作,兰州大学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建立了 “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 ”
于 2004 年开始招收大气科学基地班,每年招收大气科学基地班学生 40 — 50 人
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军队人才将逐步依托地方院校培养的重大战略调整,学院与军队联合创建了 军事气象人才培养基地 ,从 2004 年起招收军事气象国防生班,每年招生 80 人
全院现有在校本科生 450 人
教学实验中心现设有:大气数值模拟与气象灾害实验室、天气分析预报实验室、大气探测与遥感实验室和大气化学实验室等 4 个实验室;大气科学人才培养 基地资料室, 大气科学本科教学质量评估 室
应用气象学实验室和军事气象实验室正在筹建中
基本任务:负责全院本科教学计划的修订与教学任务的安排落实及本科教学各环节的正常运行;负责全院本科教学校内、外实验、实习工作安排与落实及各实验室工作的正常运行;负责全院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导师安排、选题、试验计算、论文答辩成绩评定等工作;负责全院本科教学实验室、资料室的发展和建设;负责全院本科教学评估室的正常运行工作
教学实验中心人员结构:大气科学学院教学实验中心拥有一支高水平、高层次的教学和实验队伍,有大气科学学院全部教师 30 多人,有各实验室兼职和专职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和实验技术人员
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教学实验设施与合理利用是 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为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基础设施水平, 学校和大气学院对实验室建设进行了较大的投入
在国家 “211 工程 ” 、 “985 工程 ” 的支持下,对原有教学、科研、实验室进行了改造和补充,改善和提升了教学科研基础条件
“211 工程 ” 、 “985 工程 ” 建设前,大气科学系仪器设备总值仅为 120 万元
在 “211 工程 ” 、 “985 工程 ” 的支持下, 2000 年投入 320 万元, 2003 年投入 120 万元, 2004 年投入 180 万元, 2005 年预计投入 460 万元
这样,累计 仪器设备总值将达到 1200 万元
基本能够完成本科生校内的教学实习、实验任务
有些仪器还可与科研、研究生共用
为了完成大气科学综合野外观测、预报实习任务,已经与甘肃省气象局、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局、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和青海省气象局等单位签订了协议
建立了 “大气科学教学实习基地”,为本科生实践性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同时,双方互聘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本单位的兼职研究员、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和本科生实习指导教师等,实现人才资源共享,促进大气科学事业的共同发展
大气科学资料室建设随着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成立,大气科学人才培养 基地资料室的建设开始筹建 ,学院资料文献信息室,主要是为教学、科研服务
正积极准备走向“开放式,数字化”的服务方式,逐步提高服务质量和业务水平
现有房子约 100平方米,与教学评估室共用,位于榆中校区气象楼三楼
1、近几年内新出版的气象类图书407册;2、历史天气图册(1960 -2000年)3、地面气象月报册(1960-2000年)4、高空气象月报册 (1960-2000年)5、压、温、风、湿历史资料约1000册6、近五年大气科学系(院)所有教学资料和文件
文献资料的丰富直接反映了教学和科研的总体水平,也是衡量学院对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重要指标
经过多年发展,资料室现已藏有部分中文期刊、外文期刊、图件、中文图书和外文图书
随着我院的进一步发展,图书资料室将得到进一步改善
建设良好的图书室将为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学习提供方便,同时为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环境观测站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位于兰州大学榆中校区海拔1961米的翠英山顶上(35.946N,104.137E)
观测场占地约120亩,下垫面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塬面梁峁基本为原生植被
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6.7°C,一月平均气温-8°C,七月平均气温19°C
年平均降雨量381.8毫米,相对湿度63%
山顶全年盛行西北和东南风,年平均风速约为1.6米/秒
全年日照时数2607.2小时左右
观测点建立在山顶上主要是处于长远的考虑,山顶的环境基本属于自然状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观测点的气候状况可以代表方圆几百公里半干旱地区气候状况,在山顶建站,可以避开周围房屋以及人为活动的干扰
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是按国际标准建设的气候观测平台,拥有先进的气候和环境观测设备和仪器,同时配备有一支高素质的观测队伍,可以进行各种大规模的气象观测实验
本气候站的观测资料可以为大气科学,资源环境,区域生态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实际观测资料
同时也可以为大型气象实验提供特别的观测项目和服务
全世界共有32个此类观测点,分别位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兰州大学气候观测点是国内第一个在高校建立的气候观测点
在此之前国内已经建成两个此类气候观测平台,同时本站是继中国科学院吉林通榆站之后,第二个由我国自主建设的长期观测站
本站已被批准加入国际CEOP项目,并作为参加此项计划的全球协同加强观测站之一
本站获取的观测资料可以用来验证和改进气候和天气预报模式中半干旱地区陆面过程、辐射过程的参数化方案,对于研究区域能量和水分循环、预测我国西北干旱化等自然灾害有重要作用
同时,观测资料也可用于研究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工业及城市污染对区域能量和水分循环的影响,为西北干旱化趋势进行预测,为干旱化评估和对策研究提供第一手的科学观测依据,也为人类活动与干旱区生态效应的关联提供评估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