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远洋渔业学院科学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远洋渔业学院科学研究上海海洋大学是国内建设最早、学科最齐全、综合技术力量最强的从事远洋渔业研究的单位,主要从事渔业资源学、渔场学、渔具渔法、海洋渔业遥感等领域的研究

学校在远洋渔业领域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远洋渔业资源探测(新资源和新渔场开发)该领域重点开展远洋渔业新资源和新渔场的开发,同时主要研究鱿鱼、金枪鱼类、南极磷虾和中上层鱼类等重要捕捞对象的生物学特性、生活史时空分布、种群数量变动及规律、渔业资源评估及管理策略风险评价、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等,为合理捕捞和生产安排,以及可持续开发渔业资源提供基础

该领域的优势在于本研究基础具有深厚历史沉淀,国内优势明显

90年代以来,先后在北太平洋、南太平洋、西南大西洋等海域对大洋性鱿鱼、金枪鱼和中上层鱼类资源调查与开发

进入21世纪后,对东太平洋竹筴鱼、南极犬牙鱼、北太平洋秋刀鱼等进行探捕和生物学调查研究,基本掌握了大洋性经济种类的资源分布、生物学特性等;跟踪学科发展方向,开展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风险策略的研究,使本学科研究方向处在国内领先地位

高效渔具渔法该领域主要开发适合我国渔船和捕捞对象的高效捕捞工具和技术,包括防止海鸟和海龟等误捕的生态友好型捕捞技术,节能生态型LED集鱼灯的研制及其应用等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季星辉教授等针对西非拖网作业单产不稳定等问题,分析研究西非海域和捕捞对象的特点,研制成功双支架拖网渔具渔法,使产量提高了50%以上,被我国西非捕鱼船队普遍采用

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上海海洋大学鱿钓课题组对大洋光诱鱿鱼钓作业技术、水下灯装置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成果迅速推广,推动着我国鱿钓渔业的可持续发展;90年中期以来,许柳雄、宋利明等教授,从事三大洋的金枪鱼渔业技术研究,有效地开发了高价值鱼类,确立了中国远洋渔业持续发展的主攻方向;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以张敏等教授为代表的课题组,成功设计了适用于大洋性竹筴鱼捕捞的渔具渔法,为上海和全国大洋渔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渔情预报技术该领域主要研究鱿鱼类、金枪鱼类和中上层鱼类等重要捕捞对象洄游分布、渔场形成物理环境条件,利用海洋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展海洋环境与资源变动、渔场分布之间关系,建立渔情预报和海况信息服务系统,为实现我国远洋渔船的精准捕捞提供技术保障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本学科30多名教师直接参与远洋渔业科学研究的第一线,承担全国性鱿鱼、金枪鱼和竹筴鱼等渔业的渔情预报工作,建有国内水产高校中唯一一个地面接收站(NOAA,MTSAT和MODIS)

同时,密切与国外高水平研究机构合作,与美国NOAA成立了中美海洋遥感及渔业信息研究中心

结合我国远洋渔业重要捕捞对象,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手段,开展了资源渔场与海洋环境、种类栖息地等方面的研究,为远洋渔业渔情预报等提供基础,为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的技术平台

开展了北太平洋柔鱼、西南太平洋阿根廷滑柔鱼、东南太平洋茎柔鱼、三大洋金枪鱼等的渔情预报工作,通过每周发布一次渔情信息,实现了业务化运行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