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培养方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学习年限3~6年(标准4年)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思路开阔、创新意识强,能从事现代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本专业以现代的设计理论和制造技术为基础,加强在机械设计制造过程中运用电工电子技术、检测监控技术、数控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能力的培养,拓宽专业知识面;强调实践性训练,密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综合知识应用能力,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三、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基础、技术科学基础和本专业领域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课堂教学和实验、实习、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提倡学生尽早下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训练,本专业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外语阅读能力,在部分专业课中采用外文教材
培养出的毕业生要求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知识;3、具有本专业领域内所必需的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4、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5、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听说写能力;6、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初步能力;7、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专业主干课程工程图学、力学、机械学、电工电子学、计算机原理与应用、机械工程材料、互换性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测试技术、液压传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系统计算机控制、机械系统设计、数控技术、工程系统建模与仿真和机电液系统控制
同时设置广泛的选修课
五、毕业合格标准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要求,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学习及实践环节训练,修满179.5学分,其中课程安排总学时为 2634 学时(137.5学分)、实践环节42学分,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合格,方可准予毕业
六、授予学位类别工学学士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一、学习年限3~6年(标准4年)二、培养目标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的、具有优良思想素质、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具备现代船舶设计、船舶先进制造以及船舶企业现代化生产管理为基础理论知识和综合专业技能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后可在山东及全国的造船企业从事船舶设计与研究,船舶制造与规划,船舶生产过程信息化,以及船舶的生产管理与经营等方面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并为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打好基础
三、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培养集船舶设计、船舶制造、船舶生产管理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一体的宽口径专业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基础课”(包括数学、物理、化学),“人文基础课”(包括外语、政治、体育及部分经济、哲学等),“技术科学基础课”(包括理论力学、电工电子学、工程图学、计算机原理、高级语言程序等),“专业技术基础课”(包括流体力学、船舶静力学、造船材料学、船舶结构力学、数据库与网络技术等),“专业课”(包括船舶设计原理、船舶强度与结构规划设计、船舶制造工艺与舾装、焊接与切割技术、船舶企业生产规划与管理、CAD/CAM技术等)
本专业强调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认真完成必修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重视实践、实习、设计与软件开发等实践性环节与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较好的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
2、有较好的计算机与外语应用能力
3、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须的宽广的技术基础知识,包括工程图学、力学、材料学、计算机基础以及文献检索等
4、较好地掌握船舶设计、船舶建造焊接工艺、船舶企业生产规划与管理以及生产过程信息化等领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前沿与发展
5、在本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的能力
四、专业主干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船舶结构与制图、流体力学、船舶静力学、船舶结构力学、数据库与网络技术、船舶设计原理、船舶强度与结构规范设计、船舶建造工艺与舾装、焊接与切割技术、船舶企业生产规划与管理、CAD/CAM技术
五、毕业合格标准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要求,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学习及实践环节训练,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合格,方可准予毕业
六、授予学位类别工学学士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