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岳麓文脉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创建岳麓书院于岳麓山抱黄洞下
岳麓书院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州守李允则扩建岳麓书院,书院建筑的讲学、藏书、供祀三个组成部分的基本规制形成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赐 “岳麓书院” 额,岳麓书院遂为中国四大书院之一

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安抚使刘珙在旧址复建因金军南下被毁的书院,保持了原有规制,并延请张栻主持教事,其后朱熹与张栻论学,史称“朱张会讲”,首开书院会讲先河
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任湖南安抚使时,修整岳麓书院,亲订学规,并讲学其中
元至元廿三年(1286年),在元朝政府的极力推动下,学政刘必大重建被蒙古军队烧毁的书院

元承宋制,书院办学继续发展,规制日趋完备
元至正十八年(1368年),因元末战乱,书院毁于战火
明弘治七年(1494年),经地方官员陈钢、杨茂元、王韬、吴世忠等多次修复扩建,岳麓书院主体建筑第一次集中在中轴线上,奠定了现存建筑基本格局

明代岳麓学术仍以朱张之学为正宗
明正德二年(1507年),王阳明及其弟子先后至书院讲学,传播心学
清康熙七年(1668年),巡抚周召南重建因明末混战被毁的书院,基本承明遗制,清代岳麓书院主要传授理学和汉学

清康熙廿三年(1684年),巡抚丁思孔再修因三藩之乱被毁的书院,次年得康熙御书“学达性天”额及十三经等赐书十六种,便成现存书院中轴后部规制
清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帝赐御书“道南正脉”额,岳麓书院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再次获得肯定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吴荣光于书院内创立湘水校经堂,使其成为汉学研究的重镇

清同治七年(1868年),巡抚刘昆重振书院,留下书院的最后形制规模,现存书院古建亦多经此次重修或重建
清光绪廿三年(1897年),湖南时务学堂创办,后相继改为求实书院、湖南省城大学堂
清光绪廿九年(1903年),岳麓书院改制,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在旧址上成立湖南高等学堂

学堂仍以书院为校舍,仅将“东西斋舍悉改新式”,而自大门以上,讲堂,文昌阁、藏书楼及周程朱张等祠堂,保留不变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