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师范学院办学概述

国立师范学院办学概述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在中华民国的发展随着政策的转变而几经起落

1912年,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教育部公布了《师范教育令》,对高等师范教育可谓相当重视

1922年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改革令,决定将高等师范学校提高程度,称为师范大学校,由此掀起了“高师改大”的风潮,六所高等师范学校升格的结果却是师范大学仅剩下北京一所,其他五所均改成了普通大学,高等师范教育由此陷入低谷

到三十年代中期,高师停办导致中等学校师资缺乏教育训练、中等学校教育质量低下成为一致公认的事实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服务于战争的人才严重匮乏,使国民政府进一步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教育观念大为改变

日本军阀在侵略战争中对我国教育文化机关的疯狂破坏,在沦陷区实施的奴化教育也给政府和教育界人士以很大的刺激

在民族生死存亡之秋,寻求救亡之道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除发展战时经济、加强军事训练外,在教育方面,自不能不改善中小学教育,更不能不谋师范教育之改进

因此,1938年4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指出“对师资之训练,应特别重视,而亟谋实施,各级学校教师之资格审查与学术进修之办法,应从速规定,为养成中等学校德智体三育之急需之师资,并应参酌从前高等师范之旧制而急谋设置

”高等师范教育在内忧外患的时局中,重新得到了重视

1938年7月,秉承《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精神出台的《师范学院规程》,对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制度进行了重大的改造

规程指出“师范学院单独设立,或于大学中设置,由教育部审查全国各地情形分区设立”

教育部立足当时全国师范教育的基础和战争形势,确定添设独立师范学院一所,院址暂设湘桂黔一带,命名为国立师范学院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