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师资队伍学院拥有一支素质优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有一批造诣较深、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
现有教职工154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14人,博士生导师21人
教授47人(其中二级教授7人,三级教授11人),副教授39人,具有博士学位(后)107人
在教师队伍中,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教育部优秀骨干青年教师1人,河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4人,河北省“巨人计划”创新创业团队领军人才2人,河北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领军人才1人,河北省“突贡”专家1人,河北省教学名师2人,河北省劳动模范1人,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3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一层人选1人、二层人选1人,河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人,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奖获得者5人;河北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河北省十大杰出青年1人,河北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1人,河北省高校优秀学生工作者1人,河北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1人
美科院士傅承光: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1953-1959,河北大学化学系,助教,1978-1983,河北大学环境分析研究室,副教授,1983年起,任河北大学理化分析研究中心,教授,专业领域是高效液相色谱痕量分析方法研究,1995年2月被聘请为美国纽约科学院成员(院士).院士风采庞国芳:毕业于河北大学化学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蜂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AOAC研究导师,河北(秦皇岛)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主任,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
从事色谱-质谱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并颇有建树,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2007年度国际AOAC资深专家奖,现任河北大学博士生导师
白春礼: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十五届中共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河北大学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国家纳米科技指导协调委员会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纳米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河北省分析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1978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硕士学位,1985年获博士学位,1985-1987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作博士后和访问学者
在国内外共出版了11本中英文专著,发表论文250余篇,获国家专利5项
张玉奎:学院软引进院士,中国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色谱学会理事长,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常务理事,色谱杂志主编,J. Chromatography A、分析化学杂志编委
196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多年来一直从事色谱基础理论及新技术开发应用研究工作
曾在德国吐宾根大学生理研究所和美国国家环保署研究中心从事合作研究
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并承担国家科技攻关、863、973等项目
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四百篇,专著七部,专利十余项
曾获多项国家、省部级奖励
2004年10月由河北省政府聘请到河北大学工作(软引进),每年在河北大学工作时间累积三个月
学科带头人孙汉文: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分析化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组组长
原任河北大学常务副校长,现任河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河北省分析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心专家成员,中国化学会理事、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委员,河北省环境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河北省化学会理事长,河北省食品安全协会会长,《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副主编,《河北大学学报》主编
主要从事光学分析、分离科学技术、环境分析化学与农兽药残留分析研究
近五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30篇,出版《原子光谱分析》和《分析化学研究进展》论著,“导数原子光谱新技术与痕量分析研究”获河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04年)
“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化与实践”获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
丁士文,男,中共党员,河北省劳动模范
河北大学纳米材料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无机化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攻关项目与科技成果评审专家
化学学报、无机化学学报和应用化学等多家杂志审稿人,主要从事纳米介电材料、纳米光触媒材料和生态防锈颜料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王海军,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软物质凝聚态结构的统计理论和量子光学方面的研究. 第一个研究方向侧重于应用统计力学原理、高分子反应统计理论、重整化群和标度理论以及密度泛函理论等方法探讨包括高分子、两亲分子体系、氢键液体和溶液等软物质的聚集态结构. 内容涉及高分子固化反应的溶胶-凝胶相变本质、凝胶网络的网络结构参数的计算、高分子链段的跨膜输运、特殊相互作用所致的相分离和微相分离以及支化高分子溶液的统计理论、氢键簇形成过程的几何相变、氢键体系的状态方程和涨落效应等问题. 第二个方向主要研究超冷原子和分子的光学和电子特征方面的问题. 主要研究内容涉及超冷原子和分子的统计特征、在磁光阱中的分布情况、原子分子之间合作的集体相应、超冷原子和分子与激光的相互作用、超冷原子分子在量子计算和量子信息领域的潜在应用等方面的问题. 相关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归国留学人员基金和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基金的资助
近年来已在《Macromolecules》、《Phys. Rev. A》、《Chem. Phys. Lett.》、《中国科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李记太,男,河北涉县人,1945年11月出生
1970年毕业于河北大学化学系,教授,1998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兼任河北省化学会秘书长
从事有机合成及其有机波谱学的研究,科研方向是有机合成声化学,先后主持完成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声波辐射下取代海因合成的研究”、“超声波辐射下芳叉羰基化合物的合成”、 “超声辐射下邻二醇的合成及及机理的研究”,三项成果,均通过河北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现主持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声辐射下3-取代吲哚衍生物的合成及机理的研究”
完成中-日合作研发项目三项
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横向课题多项
曾获河北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类三等奖二项
2003年以来,在Green Chem.,Current Org.Synth.,Ultrason. Sonochem.,有机化学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50余篇被SCI收录
高俊刚,男,1945.10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化学会25、26届理事,美国《Inter. J. Polym. Mater》和《环境与安全学报》编委
1970年8月毕业于天津河北大学化学系化学专业
1970年起,在河北大学任教
自1972年以来一直从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2000年以来先后主持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项目,河北省攻关项目5项,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三项;曾两次承担国家教育部化学和材料学科“教学内容于课程体系改革”课题,获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
被评为河北省高校《七五》、《八五》先进科技工作者和省优秀教师
有120余篇论文在国内外发表,其中40多篇被《SCI》收录
主编《高分子材料》、《改性聚氯乙烯新材料》、《改性聚丙烯新材料》三本专著(2002年,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参编《现代科学技术概论》等著作
巴信武,男,教授
1991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3年11月,吉林大学物理系博士后流动站出站
主要研究方向高分子聚集态物理与化学
杨更亮,男,汉族, 1963年3月出生于河北省清苑县
杨更亮同志于1983年、1986 年在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获得学士、硕士学位
1996年5月于兰州大学化学系取得博士学位
1995年调入河北大学化学系工作,1997-1998年在德国Saarland 大学博士后工作
现为河北大学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同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百人计划"教授、中国色谱学会理事,《色谱》和《化学通报》杂志编委等职
近年来,以本人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际国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其中有70余篇在被SCI索引的刊物上如 Electrophoresis,J. Chromatography A,化学学报,Chromatographia,中国科学上等发表
另外,还申报有7项发明专利,其中,“新型塞克尔曼酮抗真菌药物”和 “硅胶整体柱的制备与改性”、“中药雷公藤及其提取物减毒增效的改性方法”已获发明专利证书(第一发明人)及“新方法炮制的低毒雷公藤提取物制备的剂型” 及“网络骨架结构高分子聚合物的制备及应用”(均为第一发明人)等也已公示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