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化学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吉林大学)研究方向围绕上述目标,实验室确定了以下五个主要研究方向:1)激发态理论方法与光电材料设计发展新的激发态理论方法,拓展组态相互作用和相对论效应研究方法的应用,研究金属配合物光电材料、有机光电材料等的激发态电子结构和性质,揭示发光、光电转换以及双光子吸收等过程的本质规律,并设计新型的发光材料、光电转换材料和非线性光学材料
2)化学微观过程及反应控制规律发展含时动力学理论和方法以及非基元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研究与环境、材料和星际物质密切相关的分子、自由基及离子等参与的复杂化学过程的微观机理,为治理环境污染、设计和开发新型功能材料、探测星际物质等提供理论依据
3)从团簇到纳米体系的结构与性能及分子设计深入研究分子体系的各种相互作用(包括弱相互作用、新型原子簇的成键规律等),探索结构与性质间的内在联系,阐明纳米粒子独特的量子效应及其对纳米材料性能的影响,通过分子的裁剪与组装设计新型分子与功能材料
4)聚合物多尺度结构与动力学模拟发展联接微观、介观与宏观的多尺度计算机模拟方法,研究聚合物材料在不同尺度的复杂结构及演化过程,总结规律,为聚合物材料的制备及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5)复杂生物体系的计算机模拟结合量子力学、分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所参与的相互作用,模拟相关生物功能体系的微观作用机制,为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和药物设计提供理论线索
上述研究方向涉及从基础理论到程序设计、从化学的弱相互作用到强相互作用、从分子到材料的一系列理论化学重大问题,充分体现了化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的特点
通过首次国家评估后,实验室进行了换届,原重点实验室主任为封继康教授,换届后主任由李志儒教授担任,副主任为李泽生教授和李慎敏副教授
学术委员会由国内著名理论化学家17人组成,其中中科院院士8人,中科院院士孙家钟教授和张乾二教授任主任和副主任,中科院院士唐敖庆教授和徐光宪教授任顾问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22人(院士2人,具有博士学位13人,45岁以下14人),其中教授13人(博士生指导教师10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助教1人,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1人,助理工程师1人,技术员1人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