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科研成果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科研成果成果概述“十二五”期间,森环森保所共主持承担395项科研项目,每年新增项目平均保持80项,内容广泛涉及森林生态和森林保护两大研究领域的各个方面,协作机构达20多个省(区)60多家科研单位

五年来,共鉴定验收科研项目76项;制定行业标准9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授权发明专利20项;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SCI论文180多篇;在国际会议上做小组报告42个

编制了《中国森林保与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指南》、《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等多项林业行业标准

  首创成果研究所主持完成的中国森林生态学科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规律研究,是中国首次运用森林生态长期定位观测的联网资料,对森林生态系统开展的综合性研究

项目成果发展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推进了生态系统研究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网络化

 研究所完成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碳贮量估算、国家森林碳清单和清洁发展机制下的碳计量方法学研究等

2005研究提出的“CDM退化土地再造林”方法学,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得CDM执行理事会批准的方法学

 研究所首次在森林类型、区域和全国三个尺度上对比分析了森林水文生态功能特点以及随自然地理、气候与土壤环境以及植被条件变化规律以及生态水文过程耦合机理

研究所首次全面、系统地完成了三峡库区动植物系统及土壤系统的本底调查,开展了三峡水库对陆生动植物影响监测,主持参与三峡库区生态保护规划及防护林体系建设试验示范

 动植物保护研究所构建了中大尺度区域动植物濒危程度数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和珍稀濒危物种快速评估系统,针对中国珍贵、特有、稀有和濒危的动植物,开展了保护、扩繁和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理论和应用研究

在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提出了典型珍稀濒危目标物种野生种群及其遗传多样性恢复与保育技术体系;提出了濒危种群核心种质保护技术和解濒技术与方法

 据2017年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累计环志的鸟类达到720种198万余只,位居亚洲之首

对青海湖禽流感疫源地重要候鸟的迁徙动态与预警机制研究

“保护亚洲白鹤及其它迁徙水鸟并建立迁徙地点网络”项目在中国选定了鄱阳湖盆地、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地通过开展合法保护、管理计划、利益相关者参与、能力建设、公众意识项目和替代性产业发展项目等来实现国际重要湿地的保护与管理

还先后开展了崖柏资源调查及扩繁技术研究、濒危植物刺五加调查和保护对策研究等项目

研究所研究了群落内生态位、种间关系和斑块镶嵌体系,阐明了热带林群落类型分化和群落内物种多样性协同进化关系的形成规律

开展了杨树天然林的人工更新技术、银灰杨有性繁殖技术、盐桦种群的保育与恢复技术以及花楸、银灰杨、大叶冬青、海南粗榧等珍贵物种的扩繁技术等

 生态环境研究所按国际标准建立了长期监测样地并开展了树种抗酸试验、污染环境生物的生物化学转化过程及植物修复机理等研究,建立从超积累植物的繁育技术及筛选、合理施肥增加植物生物量技术、施用螯合剂及表面活性剂以增加重金属的植物可利用性的技术等一整套植物修复集成技术体系

研究所研究了森林草原火灾发生机理、全球气候背景下林火趋势和碳释放、森林植被中的火干扰与火生态、森林火灾卫星监测与损失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建立了防火树种数据库、森林火灾中长期趋势分析预测系统

 病虫害研究成果研究所对泡桐丛枝病植原体染色质和染色质外DNA进行了结构与功能分析,提出了脱毒苗应用为主的病害综合管理策略

率先建立了组织培养与低温长期保藏植原体病原技术、松材线虫活体保藏技术以及微生物菌种长期保藏技术体系

据2017年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菌种保藏中心保藏包括真菌、细菌、病毒、植原体、线虫等生物活体共4100余株

研究所开展了松材线虫病生态适宜分布格局研究,红脂大小蠹和光肩星天牛生态地理水平的适生区预测和风险预警图式等

对松材线虫病流行规律和防治新途径、线虫重要生防菌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特性、规模化生物杀线虫剂生产等研究

引进红脂大小蠹天敌大唼蜡甲,利用释放大唼蜡甲防治红脂大小蠹

解决了花绒寄甲的人工大量繁殖技术,通过林间大量释放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光肩星天牛等

 据2017年1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研制出美国白蛾、春尺蠖、舞毒蛾等8种害虫的人工饲料及其室内大量饲养技术,并进行了病毒感染机理和病毒生产研究,研制出了松毛虫等9种害虫病毒杀虫剂的工厂化生产工艺,并进行了林间应用和大量推广,病毒杀虫剂的当代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持续控制效果可达3年以上

从11个森林立地带24个自然保护区分离出214个Bt菌株,发现79株新的Bt资源,鉴定出20多个对害虫有效的基因

应用辐射不育技术开展了防治松褐天牛的研究

 获奖项目研究所对气候变化对林业的影响及适应对策的研究,涉及气候变化对森林类型和树种地理分布、森林生产力、木本植物生长发育以及气候变化影响下中国森林树种的经济损益分析等诸多方面,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林业适应对策,被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财政部联合认定为 “八五” 国家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并于1998年12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研究所发现了生物防治美国白蛾的重要寄生性天敌——白蛾周氏啮小蜂新属新种,以及其他9个寄生蜂新种,攻克了小蜂人工大量繁殖的技术难关和利用小蜂大面积生物防治美国白蛾的成套技术

项目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