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书院发展历程

锦江书院发展历程康熙六十年四川提学方觐增建讲堂、学舍,增加生额,扩大规模

雍正十一年(1733)列为省城书院,经费由政府所拨学田收入开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四川总督文绶等又增修讲堂学舍等设施,添置田产,再次扩大规模

嘉庆十九年(1814)成都知府李尧栋仿古制建石室于讲堂后

二十四年四川总督蒋攸铦鉴于规制不备,学子懈怠,特制定《锦江书院条规》10条,以行整顿,加强教学管理

道光二十八年(1848)扩大办学规模,增加招生名额

按原额招生数:正生50人,附课50人,外课约20人

本年度增加为:正生60人,附课60人,外课约30人,共计150人左右

咸丰七年(1857)增附课生28名,外课名额不限

学生总人数已逾200人

历任山长有顾汝修、敬南华、张晋生、侯度、姜锡嘏、易简、牛树梅、彭端淑等著名学者

“锦江六杰”之一的李调元,“文名籍甚”的举人张邦伸等均为院中高材

光绪二十七年(1901),成都锦江书院与尊经书院合并,次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四川川总督奏准在锦江书院原址设成都府中学堂,于尊经书院原址设立四川通省大学堂,旋即改名四川省城高等学堂

锦江书院是清代四川地区延续最长的官办省级书院,与今日四川大学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是四川大学的历史源头之一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