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书院历史沿革

石鼓书院历史沿革唐元和五年(810年),石鼓山上有道观名寻真观,邑秀才李宽(亦名李宽中)来此读书究学,遂改为书院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8年),宋太宗赵光义赐“石鼓书院”匾额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李宽族裔李士真在原址重建石鼓书院,奠定了书院的基本格局

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据衡阳郡守的奏请,宋仁宗赐“石鼓书院”匾额,改为州学,遂与当时的睢阳、白鹿洞、岳麓并称全国四大书院;朱熹、张栻、范成大、辛弃疾、文天祥等先后到此游览或讲学,并有题记

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石鼓书院改为衡州路学府,设正式教授一人

北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部使者潘田青扩建石鼓书院,榜以鼓额曰“将以俟四方之士有志于学,而不屑于课试之业者居之”,奉先圣先师之像,集国子监及本道诸州印书藏其中

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石鼓书院毁于兵火

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提刑使俞琰及石鼓山长李访重建石鼓书院,增辟园圃

宋末元初,石鼓书院未遭兵祸,正常办学

元至元十九年(1292年),衡阳灵岩寺僧人强占石鼓书院,改称石鼓寺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经石鼓山长邓大白、王复、康庄、程敬直等长期争讼,灵岩寺归还石鼓书院

元朝末年,石鼓书院毁于兵火

明洪武年间,重建石鼓书院,基本恢复宋时旧观,书院再度兴盛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衡阳知府史中重修石鼓书院,增建礼殿祀孔子、韩张祠祀韩愈,张栻

明天顺年间,重修石鼓书院

明弘治年间,重修石鼓书院

明正德四年(1509年),石鼓书院声名大盛,学者翕然云从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衡阳知府蔡汝浦以其为朱、张、湛、邹“过氏之地”,重整石鼓书院、扩建主静、定性二斋,订立规约,以学文敦行、辨志慎习、等伦常、识仁体训士、刊《说经札记》、《衡汀间辨》、《太极问答》等书,请赵大洲、茅鹿门等“海内名公”讲学其中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巡抚邓云霄大修石鼓书院,以“铸士陶昆”、建有讲堂、敬义堂、回澜堂、大规模、仰高楼、砥柱中流坊、棂星门、风雩、沦浪、禹碑、合江诸亭、其他“殿祠号舍,罔不完葺”,规模极一时之盛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提学高世泰重修石鼓书院

明末,石鼓书院毁于兵火

清顺治初年,经略大臣洪承畴在石鼓书院旧址建有清朝军事指挥所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偏沅巡抚袁廓宇重修石鼓书院,“中为武侯祠,前立大观楼,楼下为七贤祠,右为公署五楹,两庑各为书舍,规制略备”,成为清代最早恢复办学的书院

清康熙七年(1668年),衡阳知府张奇勋扩建石鼓书院号舍20余间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衡阳知府崔鸣捐俸增建石鼓书院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为衡阳官立中学堂,后改称南路师范学堂

民国时期,改为衡郡女子职业学校和衡阳市立师范学校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6月,日寇大举进犯衡阳,衡阳保卫战中石鼓书院及石鼓山上建筑悉数毁于日寇炮火,仅有部分石刻存留

1964年,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陶铸来衡阳视察,要求恢复衡阳的名胜古迹,衡阳市人民政府限于历史条件,仅培植了树木花圃,建以亭榭,在废墟上建有一座石鼓公园

 2006年6月,衡阳市人民政府重建石鼓书院

按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了书院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整个建筑群为白墙黛瓦深色柱,庄重、古朴、典雅

布局为中轴对称,院内布置了禹碑亭、山门、书舍、武侯祠、李忠节公祠、大观楼、合江亭等建筑

 石鼓书院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