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施缘起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优化区域布局结构
设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专项资金,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1年教育部提出启动“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主要是为了解决高等教育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不尽合理的现象,重点扶持一批有特色有实力的中西部地区本科院校,加强本科教学基本设施的改善和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解决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落后问题
1、历史上部属高校的调整历史上我国重点大学多隶属于国家不同的部委,这些不同的部属高校(有行业性质较强的专科、普通院校和重点院校)分布在不同的省份
国家教育领导体制改革后,中央将原来的部委所属高校调整为大部分(75所)教育部主管(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少部分工信部等其他部委主管,其他高校改由省级地方政府管理,即形成了高校隶属格局:少数中央部(委)属高校和多数地方政府所属高校
中央部属高校得到的资源较多,发展较快,而大多数省属高校得到的财政支持较少,其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优质教育资源机会的不公平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优质资源,甚至成为了地方的金字招牌
地方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对重点大学的扶持
随着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大学的推进,地方政府因为给国家重点大学投入大量资金而开始干预重点大学招生指标的分配
国家重点大学“招生属地化”现象随之变得严重,有的大学甚至是将年度招生指标的60%都投在所在省份
高考中,不同省份学生得到国家最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比如考入北大、清华等“985工程”、“211工程”大学)逐步被拉大,甚至是相差好多倍
国家重点大学属地化现象,导致教育机会不公平,引起了社会的诟病,国家教育部逐步调整,要求部属重点大学把属地招生指标逐步压缩到30%以内
3、中西部高等教育的现实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的20个省(区、市、兵团)拥有人口7.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55.38%;拥有地方属普通高等学校1150所,占全国总数的50.81%,其中,本科院校481所,高职高专院校669所,但其中重点高校却很少
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后,中央属高校承担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任务,而地方属高校则承担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
据统计,95%以上的大学生在地方属高校就读,因此,地方属高校实际成了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的主力军,也是满足人民群众读大学的主要供给力量
但是,东部和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到地方属高校建设上,也是令人吃惊的
以地方属高校的生均预算内拨款为例,2008年,北京市为24380.4元、上海市为15349.2元、广东省为10622.18元、天津市为9826.92元、浙江省为8771.4元、江苏省为8156.83元;而位于中西部地区的湖北省仅为3713.46元、四川省为4000.78元、安徽省为4078.57元、河南省为4099.88元、江西省为4236.33元、湖南省为4531.27元
也就是说,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和发达地区地方属高校在生均预算内拨款的差距为2~6倍,在其他方面的差距也就可想而知
4、觉醒的省级政府战略不足100所国家重点大学区域分布高度集中
75所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大学,北京市就分布了24所,上海8所,江苏7所……,而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宁夏、青海、新疆、西藏、江西、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13个省份区域都没有1所教育部直属的大学
教育公平要求国家调整重点大学资源区域分布
高等教育不发达省份的政府认识到优质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向国家提出关于省属大学纳入国家重点建设的希望和要求
于是,国家逐步在这些省份都重点建设1所大学:郑州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内蒙古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大学、新疆大学、西藏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等先后纳入到了国家“211工程”和“省部共建”战略之中
高等教育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省级政府逐步觉醒,便大力支持省属高校依靠自身特色积极争取相关国家部委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以从战略上最大程度破解其发展受限的不利局面,推动自己的快速发展甚至是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