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计划密切关注居住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珞巴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一个民族,仅3100多人
西藏和平解放之初,珞巴族还停留在刀耕火种时代
珞巴族群众的生活,始终牵动着中南海——“现在南伊珞巴民族乡通往县城的路已经修好了吗?”“孩子们在乡里能念到小学毕业吗?”……2000年,每逢全国两会,胡锦涛总书记都要亲切询问西藏代表团的珞巴族人大代表晓红
一个个问题,饱含着最高领导人对西藏各族群众的关切之情
珞巴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农牧民都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新房,90%的家庭通了电话,65%的家庭有了手机
民生为本
60年来,在西藏发展的每个重要阶段、每个关键节点,党中央始终和西藏各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进军西藏,不吃地方”
西藏和平解放初期,鉴于西藏群众生活困难,缺少粮食的实际情况,为了使西藏当地百姓的生活不受影响,毛泽东同志向进藏的人民解放军发出了这样的指示
——1987年6月,邓小平同志指出:“目前西藏情况有了明显的变化,西藏人民生活有了不小的改善,但总的讲还是处于落后状况,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在他的关心下,改革开放之初,党中央决定在西藏实施休养生息政策
——江泽民同志多次提出要确保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要把国家对西藏的巨大投入同实现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加大扶贫力度,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城乡人民生活
在他的关心下,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社会建设上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安排了一系列工程项目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是将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中央明确提出,要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把体现农牧民利益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使他们充分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胡锦涛同志强调,要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更多财力投放到公共服务领域、落实到重大公益性项目,把政策资金更多向广大农牧区和边远地区倾斜,协调推进各项社会事业,深入实施“富民兴藏”战略,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009年3月9日,初春的北京,寒意渐消
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西藏代表团会议上,一场热烈的审议正在进行——2008年,西藏28.4万农牧民住进新居,2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681个行政村通了电话……全国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列出了一张民生清单
胡锦涛同志对西藏农牧民生活格外关心
他叮嘱自治区负责人:“要多搞一些能够直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多做一些能够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事情,多解决一些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深情的关怀,郑重的嘱托——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从教育到医疗,从住房到收入,西藏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的命运发生了深刻改变
西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从1985年起,中央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实行“三包”政策;从2011年春季起,“三包”经费年补助标准提高到生均2000元
为培养能满足西藏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1984年,国家作出“在内地创建西藏学校和开办西藏班”的决策
20多年来,先后有21个省、市的31所学校开办内地西藏班(校),58所内地重点高中、90多所高等学校招收西藏学生
1984年,内地西藏班在校生总数约21800人
地热专家多吉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1953年出生在西藏加查县一个贫穷牧民家里的多吉,8岁上学之前没有见过电灯,依靠政府资助,多吉完成了从小学到大专的学习,走出父辈们从未走出的深山,最后远赴意大利和美国的高等学府深造,成为我国第一位藏族院士
越来越多像多吉一样的人才成了西藏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也成为建设新西藏的骨干力量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