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空间地理信息综合实验室

       我校测绘工程学院的“空间地理信息综合实验室”,2006年6月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第二批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于是2010年通过省教育厅专家组验收,验收结论为合格。在省教育厅、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加大资金投入、认真组织建设、科学规范管理、加强绩效考评,使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的设施条件逐渐完备、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逐步提高、科研成果日益丰硕,重点实验室取得了明显的建设成效。空间地理信息实验室主要进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二次开发和专业GIS的工程规范和应用模型的研究;重点开发我省林业、农业、土地管理、城市GIS中的规划管理、地籍管理与市政工程等专门系统;开展网络通讯及其可视化方面的研究以及电子政务系统和宏观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研究。目前正在承担的项目有:《海域动态监控监测系统》、《InSAR技术监测地面沉降》、《黑龙江省公路交通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工程》等。

实验室建设情况  

1.实验室建设情况 “空间地理信息实验室”自从被确定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以来,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在资金投入、科研方向凝炼、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条件建设、学术交流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建设成效,为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十二五”省重点建设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平台作用。 1.1资金投入 近年来,学校用于“空间地理信息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建设的专项经费共计680万元,其中省财政对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经费投入为60万元、学校自筹资金累计投入620万元。 1.2条件建设 目前,“空间地理信息实验室”的总面积1384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总值2399.443余万元,其中万元以上大型精密仪器设备100余台套。 1.3科研成果 依托“空间地理信息实验室”,共完成国家级、省级、市厅级纵向项目和各类横向项目49项,累计科研经费1306.77余万元,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5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录50篇,出版专著5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6项,获得国家测绘工程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3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励6项。 1.4学术梯队 “空间地理信息实验室”现有人员30人,其中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1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10人,具有高级职称者占人员总数的57%;具有博士学位10人、硕士学位15人,具有博士学位者占33%、具有硕士学位者占50 %。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实验室现已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学术梯队。 1.5人才培养 依托“空间地理信息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学校与武汉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长安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2名,为测绘工程领域培养、输送大量优秀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很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1.6学术交流 近年来,“空间地理信息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交流,共接待国内外专家来访10人次,主办国际会议1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5次、主办国内会议2次、承担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2项。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科技合作,与瑞士徕卡公司等开展了合作项目,选派3名教师到日本、英国、德国、奥地利、瑞士、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学习、培训。 1.7社会服务 依托“空间地理信息实验室”的科研平台,促进了重点实验室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技术服务社会,尤其在地理空间测绘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等领域的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和技术服务更为突出,如“黑龙江省公路交通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工程”项目依托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获得了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立项,项目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省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服务平台采用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及WMS(Web Map Service)空间数据共享与互操作技术,实现了在不同GIS平台间、不同数据格式的地理数据的互操作,为国内GIS产业的发展创建了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全新模式。

财务绩效评价  

    学校对工程中心建设项目,投入巨大,能够按照教育厅、财政厅批准的建设方案要求,按时按计划足额到位建设资金,配套资金到位及时。工程中心建设项目资金使用率高,能够按照批复内容完成项目建设任务。项目的实际支出与合同规定的用途相符。     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资金使用等制度健全,项目建设所用资金需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和手续。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对财务投入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或专项检查,建立专款专用专帐的管理制度。会计核算真实规范、资料完整,购置的仪器、设备必须经过政府采购,采购的仪器、设备必须及时登帐。

存在的问题

    “空间地理信息实验室”通过近年来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建设成效,但由于我校本科办学历史相对较短,重点实验室的基础条件相对较弱,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经费相对投入不足使实验室在基础设施建设、实验室仪器设备水平与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实验室相比仍有差距。     2)在人才队伍方面,由于受地域限制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制约,高层次的学科领军人才引进难度较大,部分优秀人才流失,引进和稳定人才队伍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3)高层次科研项目较少,科研实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4)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及高新技术企业的学术交流和技术交流有待进一步加强。

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1)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重点实验室建设,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2)加大实验室经费投入。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建设专项经费,并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     3)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依托学校“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队伍建设计划”、“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建设计划”的实施,加大对学术带头人、后备带头人、学术骨干的培养。积极聘请校内外优秀专家作为学科团队的兼职成员,拓宽学术视野,促进团队结构的改善,形成职称、学历、年龄结构相对合理的学科团队。     4)获得国家级科研课题立项,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创国家级优秀科技成果。依靠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省高校校企研发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制定相应的科研奖励政策,鼓励教师在充分发挥原有研究方向优势的基础上继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并在各研究方向的前沿领域开展高层次的研究工作,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力争在GPS气象遥感技术、数字地面模型、分布式空间数据库、三维建模、三维激光扫描技术、InSAR技术等具有发展潜力、能为社会带来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势项目方面,获得国家级科研课题立项,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获得高级别奖励。     5)加强科研平台建设。针对各个研究方向研究进展情况,每年有计划地购入研究急需的仪器设备和软件平台,使实验室拥有覆盖更多研究领域的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软件。扩大实验室面积和规模,完善研究条件,使实验室具备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根据每个方向的研究情况,及时地对仪器设备和软件进行补充、更新换代和升级,使实验室具有一流的研究条件。     6)加强学术交流。全面推进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对外服务的规模和层次,扩大实验室的影响力。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