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通讯员郭文)由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主办、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作为学术支持单位的“来自大海的奏鸣与回响——中新等国学者海上丝绸之路暨人文交流论坛”近日举行。来自中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的40余位专家学者相聚线上和线下会场,就“海上丝绸之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经济、人文历史、文化遗产等议题进行研讨。
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副主任、文化和旅游部一级巡视员李红琼致辞指出,“海上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壮举,它不仅是贸易之路、文化交流交融之路,也是传播友谊、促进和平之路。当前,世界局势动荡变幻,人类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历史中汲取东方智慧和东方价值理念,对于解决今天世界面临的困境,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不同文明互鉴,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新加坡资深历史学者柯木林、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马来西亚中国丝路商会会长和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主席翁诗杰等作视频主题演讲。
柯木林分享的主题是“南洋第一埠头:海上丝绸之路的新加坡”,他指出,“海丝之路”是一个崛起大国通过平等贸易、友谊参与、资源共享,与周边国家和平相处的代名词,他以丰富的史料讲述了新加坡几代华人华侨的故事,以及新中两国关系的历史演变。
傅才武作了题为“从文化认同到国家认同:新加坡的道路——新加坡60年文化观察”的主旨发言。他指出,六十年来,新加坡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文化认同、建设国家文化共同体的文化政策措施,文化建设历经塑造“政治经济共同体”到建构“文化共同体”、由“全球化”向“本土化”、由 “民族认同”向“国家认同”的三个演进阶段,形成了独特的经验,对新兴移民城市特别是后发现代化国家具有良好的借鉴价值。
翁诗杰作题为“海上丝绸之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发言。他表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四届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 第四次峰会发言中,倡导亚洲要建立相互尊重、开放融合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对当今世界局势十分有针对性。要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包括环南海的东盟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以“环南海发展命运共同体”这一共同发展的合作平台。
讨论环节,专家学者从多元化的视角对中国和东南亚国家“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交流等议题提出见解和建议。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胡志勇分享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推进与中新合作的主题,要以“一带一路”为中心,推动中新关系全面深入发展,共同推动亚洲经济一体化;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教授顾清扬从经济视角切入,指出中国和东盟当前共同面临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国家“中等收入陷阱”的内部挑战,应以人民为中心,共同促进双方经济发展;柬埔寨合作与和平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陈兴利阐述了数字丝绸之路助力东南亚国家经济转型的路径问题,数字丝绸之路释放新科技的潜能,建议让科技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的动力;马来西亚“一带一路”策略理事会鍾天祥围绕“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国家发展转型问题进行分享,指出面对良好的战略发展机遇,应探索出合作共赢的战略路径;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晓斌以广东现存史迹为例,发表了对“海上丝绸之路”交流互鉴的见解,指出交流性是文化线路的基本属性和突出特征,也是文化线路遗产与其它类型遗产最大的区别;新加坡新跃大学高级研究员蔡曙鹏分享了自己对于中新文化交流现状的见解,指出应以“海上丝绸之路”为契机,健全学术交流机制,促进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学术合作与艺术交流。
据悉,自2013年“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以来,相关领域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研究领域。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学术研究与对话,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是推动“海上丝绸之路”人文交流的题中之义。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