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设计与储能机制

报告题目: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设计与储能机制

报告人:余彦 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报告时间:2020年 10月 29 日 上午 09:30-11:00

报告地点:博习楼327

报告人简介:余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兼任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副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锂硫电池等关键电极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储能机制。目前在Science, Nature Energy, Adv. Mater.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包括以通讯作者发表Adv. Mater. 30余篇。SCI他引15000余次,H因子70。入选“科睿唯安”以及“爱思唯尔”材料类高被引学者榜单。获德国洪堡基金会“索菲亚奖”、德国Wiley出版社“Outstanding Young Researcher”、中国硅酸盐学会青年科技奖、德国Wiley出版社“Small Young Innovators”奖、Elsevier出版社“Materials Today Rising Star”奖、Nano Research “Young Innovators Award” in Nano Energy、中国化工学会侯德榜科技青年奖、中国青年科技奖、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等奖项。

报告摘要:近年来钠、钾离子电池成为电化学储能技术研究的热点,有望成为新一代高能量密度和低成本电化学能储能系统。然而,较大的钠、钾离子半径、较慢的反应动力学等特性,使其应用仍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目前,关于钠(钾)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报道主要分为两大类。研究较多的一类是碳基材料。但是传统石墨类材料基于脱嵌反应机理,其比容量普遍低于300 mAh/g,很难满足实际需求。硬碳类材料面临着反应机理不明确、容量低、首次库仑效率低等难题。而另外一大类负极材料主要是基于合金化反应(如锡、磷、锑、铋)和转化反应机理(如过渡金属硫化物等)。这类材料理论容量高,但是,此类材料应用中关键问题是脱/嵌钠(钾)带来的巨大体积膨胀以及纳米颗粒的团聚造成电极材料利用率低,严重制约了电池的长循环寿命。本课题组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以上两种典型的钠(钾)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的性能优化以及其电化学反应机理展开,通过调控材料的组分、微结构,提高其导电性、抑制体积膨胀、提升库伦效率, 提升了负极材料长循环稳定性同时探索了其储机理。

相关参考文献:

Yu Y.* et al, Adv.Mater.2020, 32, 1904320

Yu Y.* et al,Nano lett., 2019, 19, 1351.

Yu Y.* et al, ACS Nano., 2018, 12, 7, 7018.

Yu Y.* et al, Adv. Funct. Mater., 2019, 1809195.

Yu Y.* , He Y.* et al, Nat. Comm., 2019, 10, 4244.

Yu Y.* et al, Nano lett., 2020, 20, 1, 758.

Yu Y.*,Wu Z.* et al, Adv.Mater., 2019, 1901414.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