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福熹人物经历1933年1月3日,干福熹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
1949年9月,干福熹进入浙江大学化工系学习
1952年6月,干福熹从浙江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设在长春的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课题组长
1956年9月,干福熹被送往前苏联科学院硅酸盐化学研究所学习和工作,师从玻璃态结构和建立氧化物部分性质计算体系专家A.A.阿本(Аппен, А. А)教授
在研究中,他发现“硼反常”和“铝—硼反常”现象,并以此作为博士论文的主题
1959年12月,干福熹获得苏联科学院硅酸盐化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
1960年1月,干福熹回到了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至1964年) ,并开始建立起玻璃性质计算体系,并先后担任光学材料研究室主任、光学材料研究部主任
1964年1月,中央决定调200人去上海,成立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于是干福熹从长春前往上海工作,担任激光材料研究室主任
1975年,美国科学家代表团巴顿一行来到中国考察,由干福熹负责接待
1974年,干福熹还在“五七”干校期间,突然接到调回上海光机所的通知,以迎接杨振宁第二次访华
1977年1月,干福熹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至1984年8月)
1980年,干福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2年,干福熹主动辞去一切行政职务,一门心思做科研,培养学生
1994年,干福熹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2年,干福熹正式受聘于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致力于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交叉起来,做考古学的光学,进行无损分析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