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奉思科研成就科研综述魏奉思负责提出、组织和推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子午工程》、国际空间天气子午圈计划建议,并担任 “日地空间环境与空间天气”学科指导小组组长,在行星际激波动力学过程、传播特征、三维非对称模型、与日球电流片相互作用以及在磁云边界层、行星际磁重联和空间天气预报方法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十多年来致力于中国空间天气科学事业的开拓与发展,先后负责有关中国空间天气科学、空间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等工作
魏奉思从理论上得到了行星际激波在非均匀的运动介质中传播的解析解,预言太阳耀斑产生的激波可以传播到10〜20AU以远而衰减不大,此结论为后来飞船观测所证实
提出耀斑激波传播的三维非对称物理模型,其结果可以解释相应地球物理效应的非对称性
发现行星际扰动在传播过程中将向赤道低纬电流片方向偏转、会聚,电流片阻碍行星际扰动的跨越传播,导致行星际扰动和地磁扰动的同侧效应
提出“东半球空间环境地面综合监测子午链”大科学工程,国家发改委于2005年正式批准立项
承担项目魏奉思从1995年起先后主持“八五”、“九五”和“十一五”国家重大基金项目,自2002年起任国家基金委地学部“日地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气”优先发展领域学科指导小组组长,先后负责主持中国空间天气保障能力、空间科学、数字空间等中科院咨委会批准的学科发展战略研究
项目时间项目名称项目来源,金额,职务2014年7月—2016年6月空间天气预报前沿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基金项目,50.0万,主持2013年1月—2017年12月行星际磁云动力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33.0万,主持2009年6月—2011年5月我国空间科学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基金项目,30.0万,主持2009年1月—2012年12月空间天气能量传输过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00.0万,主持2009年1月—2012年12月L1点行星际太阳风多时空尺度结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80.0万,主持2009年1月—2011年12月空间天气预报中的“共性”与“个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4.0万,主持2007年1月—2009年12月磁云边界层电子、离子基本行为的诊断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5.0万,主持2004年1月—2007年12月日冕物质抛射的行星际表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40.0万,主持2003年1月—2005年12月行星际扰动与日球电流片的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4.0万,主持2001年1月—2003年12月非对称性、多冕旒结构中的日冕物质抛射事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2.0万,主持1999年2月—2003年12月日地空间灾害性扰动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500.0万,主持1999年2月—2003年12月太阳剧烈扰动的日冕过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1.0万,主持参考资料来源: 科研成果奖励根据2020年4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院网站显示,魏奉思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国家部委奖六项
获奖时间项目名称奖励名称1987年度太阳耀斑引起的日球扰动和激波传播研究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获奖人)1989年度行星际起伏向地球磁层的输运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获奖人)1993年度日地共转扰动似稳定结构及耀斑引起的日地扰动和激波的对称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第二获奖人) 2001年度行星际扰动传播研究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获奖人)2002年度行星际扰动传播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获奖人)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