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顺和科研成就科研综述

程顺和科研成就科研综述程顺和从事小麦育种四十余年,参与育成扬麦3、4号和主持育成扬麦5号、扬麦158、扬麦9号至26号、扬糯麦1号等

扬麦10、11、12、21等抗白粉病系列品种的育成和应用实现了“滚动回交与遗传标记相结合的聚合育种体系”的构建

扬麦13适应了中国小麦品质结构性调整的需求,是中国累计推广面积最大的弱筋小麦品种,促使长江下游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弱筋小麦生产基地

扬麦16填补了生产上耐迟播、灌浆快、脱水快、成熟早的大面积小麦品种的空白,实现了迟播早熟高产,保障了稻麦周年增产,连续八年被列为全国小麦主导品种

育成品种累计种植6亿亩以上,增产粮食200亿公斤,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长江下游小麦品种第四、五、六次大面积更换的主体品种

 扬麦5号的育成,使小麦单产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扬麦158的育成,初步解决了世界小麦育种中广适高产与抗赤霉病白粉病相结合的难题

扬麦5号和扬麦158是中国二十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育成品种累计种植6亿亩以上,增产粮食200亿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近300亿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长江下游小麦品种第四、五、六次大面积更换的主体品种

他先后提出"提高育种材料基因库整体水平"、"综合性状协调点"、"同一地点创造不同生态条件与多点鉴定相结合的广适性育种方法"、"品种育成初期存在遗传性状再加工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构建广适高产育种为基础,滚动回交聚合育种为先导的育种体系"等、田间选种"三看"等一系列小麦育种理论

针对中国北纬33度沿线水土资源丰富,适合小麦生产的特点,他提出“南上北下”的育种目标,充分利用南北大面积品种的育种成果,改良北方品种的赤霉病和穗发芽、南方品种的抗寒性和产量潜力,提高该区域粮食生产水平

 承担项目截至2019年11月,程顺和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及省重大攻关等40多个项目

 培育品种截至2019年11月,程顺和参与育成扬麦3、4号,主持育成扬麦5号、扬麦158、扬麦9、10、11、12、13、14、15、16号等二十多个小麦品种

 截至2015年11月,程顺和参与育成扬麦3号、扬麦4号和主持育成扬麦5号、扬麦158号、扬麦9号、扬麦10号、扬麦11号、扬麦12号、扬麦13号、扬麦14号、扬麦15号、扬麦16号、扬麦17号等

其中扬麦3号、扬麦4号、扬麦5号以及扬麦158号分别是中国二十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

扬麦158号的育成,初步解决了世界小麦生育后期温暖湿润生态区大面积丰产与抗赤霉病、抗白粉病相结合的难题

1993—1997年秋播已累计推广种植8514.9万亩,增产粮食33.03亿公斤,创经济效益53.26亿元

已成为中国种植面积及覆盖率最大的小麦品种之一,同时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下游小麦品种第四、第五、第六次大面积更换的主体品种

运用滚动回交与遗传标记结合,将一系列抗白粉病新基因转入大面积品种,育成扬麦10号、扬麦11号、扬麦12号,已经成为长江下游主栽品种,累计面积4200万亩

 科技成果奖励根据2020年6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程顺和主持的扬麦3、4号分别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扬麦5号、扬麦158初步解决了温暖湿润生态区小麦育种中广适高产与抗赤霉病相结合的世界性难题,分别是中国二十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分别于1991年和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学术论著根据2020年6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程顺和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中国南方小麦》、第二主编《小麦赤霉病研究》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