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科研成就科研综述

龙乐豪科研成就科研综述据2020年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龙乐豪主持和参加五项国家重点工程中运载火箭的研制,取得重大成就

在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研制时,提出并确定火箭总体技术方案及51项新技术课题,主持攻克8项重大技术关键,倡导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设计原则,经济快捷地研制成功我国主力、世界一流的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已将70余颗国内外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参加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顶层研究、设计与实施,获得成功;主持我国运载火箭及相关航天工程长远发展战略研究,提出发展思路、技术途径与实施方案建议,为主管部门决策起了重要支撑作用

 20世纪60年代,龙乐豪参加中国远程导弹总体方案设计,提出末速修正方案,提高了导弹的命中精度

20世纪70年代初,龙乐豪力主研制液氢液氧火箭

据2020年何梁何利基金官网显示,1974年起,龙乐豪协助总设计师主持中国第一枚采用液氢液氧推进剂运载火箭的总体方案论证工作,主持氢氧级火箭输送系统自生增压、滑行段推进剂管理、防爆安全设计、动力系统地面试车以及全箭低频动力学环境的控制设计等多个具有开创性的设计技术方案,在试验阶段,负责三级动力系统试车与落实“缩火故障”解决措施并获成功;负责发射场的发射合练并解决控制系统受射频干扰问题;4次任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发射现场的二岗“0l”号指挥员,履行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职责;主持落实首次飞行中二次启动故障的解决措施,在70天内再次发射成功

1984年底起,龙乐豪组织长征三号甲及其发展型运载火箭的技术途径与方案探讨工作

1985年,经方案论证与初步设计量化分析,龙乐豪提出在长征三号基础上“上改下捆”、“先改后捆”以及模块化、系列化、组合化与总体优化的思路研制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

为此,长征三号甲、乙、丙火箭分别采用了99项、9项和l项新技术,其中重大关键技术8项

作为总设计师兼总指挥,龙乐豪主持提出总体技术方案与50项支撑性技术课题,其中最主要的是:①采用15吨级推力且可调节混合比与双摆的氢氧发动机,消除混合比、加注量偏差等影响,以提高运载能力;②采用高压氦气瓶置于液氢箱中的冷氦增压技术,以防止因长时间滑行影响二次启动,减少结构重量约200千克;③采用四轴惯性平台与小型化控制系统,减重约200千克并改善使用性能(大姿态角运动);④用氢气作能源的双摆伺服机构,减重约90千克;⑤加大三级箭体直径至3米,以适应系列火箭的发展需要

此外龙乐豪提出方案设想并决策采用凹口螺钉扁平钢管--导爆索星罩纵向连接解锁、低倾角超同步转移轨道发射、惯性器件工具误差实时补偿以及4米直径大型星罩轻型包装铁路超限运输等多项技术

以上技术课题的解决再加上捆绑技术的应用,使中国高轨道火箭运载能力从1.5吨提高到5.1吨

在研制实施阶段,龙乐豪主持全箭各大系统间的技术协调与攻关:首次提出用一枚火箭连续进行三次动力系统试车的技术方案,主持其实施与现场重大故障排除工作,缩短了一年多的研制周期,节省数千万元经费;采用并行工程理论,主持工程实施,倡导“一品多试,一试多效”原则,提出将模样、合练、振动与静力四大试验合用一枚火箭的方案,缩短了一年以上的研制周期,节约上亿元经费;采取高空风补偿轨道设计方案,制定相应的火箭放飞准则,从而显著减少了火箭飞行中承受的弯矩与气动噪声,改善了箭上仪器设备的工作环境,增加了火箭飞行可靠性;提出用加温器的技术方案解决了双摆伺服机构中氢气气动机在二次启动时容易卡死的故障

龙乐豪等配合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超前向国际市场推销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

从1992年4月以来,长征三号乙、丙火箭分别承揽了5个和3个外国卫星发射合同,合同金额达到数亿美元,龙乐豪主持火箭与多种外国卫星的技术协调,解决了星箭机械、电磁电气、力与热环境等方面多个接口问题,特别是卫星推进剂贮箱晃动阻尼系数过小、卫星射频辐射能量过大以及确定临射前配合卫星方在发射塔上排除重大故障的工作程序等问题,确保了多颗卫星发射成功;龙乐豪多次参加发射现场指挥部的领导工作,履行总设计师职责,特别是长征三号乙第三、四次发射中遇到卫星转电故障危及发射窗口,雷雨袭击造成箭上部分电路漏电等重大险情

 科研获奖获奖年份获奖项目名称奖项名称2009年绕月探测工程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98年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98年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995年长征三号甲冷氦增压系统总体设计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985年长征三号总体设计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  学术著作据2020年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龙乐豪有宇航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的《世界航天运载器大会(第二版)》著作一部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