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澄官授师儒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董士选身任江西行省左丞
经省掾元明善引见,他前往馆塾拜望了吴澄,并询问《春秋》经义和治乱之道,都得到了令人满意的解答
董士选拱手告别了吴澄,与元明善同返官署

归途中,他深有感慨地对元明善说:“吾平生所见士多矣,未有德容辞气、援据经传如吴先生者!”大德元年(1297年),董士选拜江南行台御史中丞
次年进京朝见皇帝,改金枢密院事
他多次向朝廷推荐吴澄,但吏部迟迟未能采纳他的意见
一日在都堂议事,董士选离座起立,对丞相愕勒哲和平章军国重事博果密说道:“士选所荐吴澄,非一才一艺之能也
其人经明行修,论道经邦,可以辅佐治世,大受之器也
”丞相和平章军国重事听了,都说:“金院质实所荐,必天下士何疑焉!”事有不巧,平章军国重事博果密改拜御史中丞,不久去世,未及任用吴澄
大德五年(1301年),董士选官拜御史中丞,又全力举荐吴澄
于是,朝廷授吴澄为应奉翰林文字、登仕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并移命江西行省派遣官吏敦促吴澄赴京就职
董士选专门以个人名义写了一封书信,再三勉励吴澄应召出仕
吴澄当即复书,极力推辞不就
他在回信中说:澄以古之贤人君子自期,则其出处进退必有道矣
不然,贪荣嗜进,亦若而人也,阁下奚取焉?爱人以德,成人之美,是所望于今之大臣宰相能如古人者;爱之以德而成其美,岂必其仕哉
康节邵先生诗云:“幸逢尧舜为真主,且教巢由作外臣
”澄虽不肖,愿自附于前修,成之者在阁下
吴澄虽然一再陈情推却,但迫于地方官吏三番五次催促,只得亲自去京城向皇帝谢辞
等他抵达京都,已经有人先代其任,此事方才作罢
时值大德六年(1302年)十月,吴澄本想立即动身返回故里,但河冻冰封,归路难行,于是暂且滞留京都,再作打算
门人元明善朝夕侍奉吴澄,甚为勤谨
而朝中士大夫纷纷前来问学,吴澄一一为他们解惑释疑
大德七年(1303年)春天,吴澄治装南归
御史中丞董士选抗章论奏朝廷有失待士之礼
他说:应奉翰林文字吴澄,天禀高特,道业安成,不求用于时,隐居五十余载
至元间遣使求贤,同至者俱为按察,本官力以母老辞还
大德五年,举本官有道之士,都省奏克前职,咨行省特遣之任,未至而吏部作不赴任阙
顷于本官无所加损,似失朝廷崇儒重道之意
尽管言辞恳切,朝廷却一时置若罔闻
吴澄于五月到达扬州江北,淮东道肃政廉访使赵完泽以天气暑热为由,强行挽留吴澄暂居郡学,当时有中山王介、河南张恒等学者登门受业
张恒等人就《孝经》若干疑难问题虚心请教,吴澄逐一进行解说,使之恍然大悟,获益非浅
其后,淮东宣抚使沙卜珠(王介)、工部侍郎贾钧、湖广廉访使卢挚、淮东金事赵瑛、南台御史詹士龙以及元明善等达官名流,也纷纷具疏致币,亲率子弟赶到扬州,请谒吴澄拜师求学
大德八年(1304年)十月,吴澄回到崇仁故里
这时,朝廷有旨传来,授他为将仕郎、江西等处儒学副提举
次年,吴澄校定邵子(雍)之书,编次其目为(一)《皇极经世》12卷,为书62篇;附录《观物外篇》两篇;(二)《渔樵问答》1卷,为书22章,附录遗文6篇;(三)《伊川击壤集》20卷,为诗1498首,附录集外诗13首以及《后序》1卷
吴澄天资高明,早年已能领悟《易经》奥秘,所以对邵子之书考校详实,编订精审,有功于邵子之学可谓大也
与此同时,吴澄还精心校订了郭璞《葬书》等古籍
吴澄不愿出仕,迟迟未去上官
大德十年(1306年),他决定漫游南岳衡山,四月到达袁州(治所在今江西宜春县)
江西儒学提举郑陶孙闻知此事,立即派人致书,追请吴澄赴任
十月,吴澄被迫到官就任
次年正月,他突然染病,二月便告请到富州(治所在今江西丰城县)就医
在疗养期间,吴澄又精心校订了一《老子》《庄子》以及扬雄《太玄》诸书,还与门人论及诸书之本旨,并辨正讹伪,而后著论立说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新天子即位,广求人才,诏授吴澄为从侍郎、国子监丞,并移命江西行省敦促赴官
次年六月,吴澄就任国子监丞,六馆翕然归向
最初,元世祖命北方名儒许衡出任国子监祭酒,开始以朱熹理学教授弟子
许衡告老以后,继之者多是他的门人,还能烙守师法
但时间既久,师传渐失,学者散漫无归
而今吴澄一到,决心整治颓风,使诸生为学知其趋向
他每天拂晓便举烛堂上,让诸生依次受业,并各持所疑以质问
直至傍晚,他才退归寓舍稍事休息,而诸生往往执经以从,随时请教
吴澄根据清生才质之高下、识见之深浅而分别给予指导,使他们都能“刻意研穷,以究乎精微之蕴;反身克治,以践乎进修之实
”吴澄就这样谆谆教诲,循循善诱,朝夕讲论,寒暑不废,从而赢得了六馆请生的衷心爱戴
他本来不愿出仕,但而今官授师儒,每日面对莘莘学子,确实也感到了为人师表、哺育英才的莫大快乐
至大四年(1311年)三月,元仁宗即位,罢尚书省
吴澄被改授文林郎,升国子监司业
原侍御史刘赓拜集贤学士兼国子监祭酒,他召集六馆请生,反复告诫大家说:“朝廷徒以吾旧人,故自台臣来领学事,主工作,新斯文之意甚重,吾岂敢当!司业大儒,吾犹有所质问,时不可失,师不易得,诸生其勉之!”吴澄在国子监克尽职守,不负众望
他采用宋代程颢《学校奏疏》、胡安国《大学教法》以及朱熹《贡举私议》三者,加以斟酌取舍,专门制订了四条教法:一曰经学,讲授内容有《易》《书》《诗》《仪礼》《周礼》《大戴礼记》,再附加《春秋》三传,要求诸生各专一经,并须熟读经文,旁通小学,融会诸家讲说义理;二曰行实,教育诸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尊敬长辈,和睦宗亲,厚待朋友,同情他人;三曰文艺,指导诸生学习古文和诗赋,要求人人能够写诗作文;四曰治事,为诸生讲授有关选举、食货、礼仪、乐律、算法、吏文、星历、水利等方面的知识,对他们加强能力培养
吴澄还未及施行这些教法,却被同僚所嫉恨,于是产生了辞官退隐的想法
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正月,吴澄告病辞归
他登舟赋诗,留别各位僚友,众人无不唏嘘感慨
监学官当即命令属吏及诸生数十人追至通州河上,再三恳留,吴澄执意不从
朝廷也专门遣使追留,终究未果
其时,六馆诸生怅怅然如失父母一般,竟有未经合清而追随吴澄南行者数人,从学几年后北归,全都中选高科,成为儒学名士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