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文化熹平石经

刘宏文化熹平石经熹平四年(175年)三月,刘宏根据此前大臣杨赐、蔡邕、马日磾及宦官李巡等人的建议,下诏命儒学大师们校正《五经》的文字,又命蔡邕用古文、大篆、隶书三种字体书写,将其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太学门外,使后来的儒生晚辈,都以此作为标准

石碑刚竖立时,坐车前来观看以及临摹和抄写的,每天有一千余辆之多,填满大街小巷

熹平石经的刻立为读书人提供了儒家经典教材的范本,并开创了中国历代石经的先河,启发了捶拓方法的发明,对印刷术的发明也有间接影响

 鸿都门学光和元年(178年),刘宏设置鸿都门学,并将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的画像悬挂其中

在这所学校里,并不是研究儒家经典,实际上是探讨辞赋、书法这类刘宏感兴趣的学科

刘宏重用出自鸿都门学的学生,他们出任刺史、尚书、侍中,甚至还有封侯

太学的儒生往往鄙视这些人,拒绝与其为伍

鸿都门学一时非常兴盛,学生多达千人,但延续时间不长

一因士族猛烈的攻击,二因黄巾起义,随着汉王朝的衰亡而结束

 鸿都门学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而且也是世界上创立最早的文艺专科大学

在“独尊儒术”的汉代,改变以儒家经学为唯一教育内容的旧观念,提倡对文学艺术的研究,是对教育的一大贡献

它招收平民子弟入学,突破贵族、地主阶级对学校的垄断,使平民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也是有进步意义的

鸿都门学的出现,为后来特别是唐代的科举和设立各种专科学校开辟了道路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