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恩基德兰德学术贡献发展进程中

芬恩·基德兰德学术贡献发展进程中在现代宏观经济学发展进程中,芬恩·基德兰德与爱德华·普雷斯科特(以下简称基-普)这对“黄金搭档”令人久仰

他们共同发表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无论是理论本身,还是思想方法,都对传统进行了颠覆

基-普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实际经济周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们共同开创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被认为是近20年来宏观经济学最引人注意的进展之一

讨论了宏观政策他们的另外一个贡献是最早将博弈论引入宏观经济学中,讨论了宏观政策的时间一致性问题

此外,他们为宏观经济学提供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DGEM)改进了以往对宏观经济学的分析,使人们开始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内研究经济问题,推动了宏观经济学向动态宏观经济学的演进

现在,DGEM广泛应用于货币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财政学、劳动经济学、资产定价等领域,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论文主要集中据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介绍,两位学者的获奖成果主要体现在他们分别于1977年和1982年合作完成的两篇学术论文中,其成就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宏观经济政策运用中“时间一致性难题”的分析研究,为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实际有效运用提供了思路;二是在对商业周期的研究中,通过对引起商业周期波动的各种因素和各因素间相互关系的分析,使人们对于这一现象的认识更加深入

同时,他们的分析方法也为后来者开展更广泛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经济政策时间一致性最好的经济政策会影响投资者和消费者的预期和决策,而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决策又会导致政策的失灵,从而迫使政策制定者对政策进行修改,而修改的结果是最好的政策被放弃

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在所谓“菲利普斯曲线”中所体现出来的传统经济学认为,减少失业的不二法门是执行高通货膨胀政策

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这一理论开始受到质疑

1977年,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发表文章认为,如果经济政策的制定者缺乏提前作出某种特定决策能力的话,往往会制定导致更高通货膨胀率的政策

他们特别提到了经济决策中常见的问题之一:时间一致性问题

时间一致性问题的核心是:经过千挑万选,一项经济政策终于出台了,政策一旦出台就会影响家庭和公司对政策的预期,当这些预期转化为实际行动时,被政策制定者(实行相机抉择的当局)认为最好的政策往往得不到执行

这样一来,经济政策制定者就会对他们的决定做出修改,结果却是最好的政策被抛弃

这样的结果与其说是经济政策制定者的目标与绝大多数民众的目标不同所致,毋宁说是不同时间对经济政策的制约因素不同所致

时间一致性问题在货币政策中体现得尤为充分

假设政策制定者的目标是小幅通货膨胀,并将这一政策公之于众;又进一步假设这样的政策导致了低通货膨胀预期和 工资的小幅上升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通胀和失业之间的替代关系必然诱惑政策制定者实行更高的通货膨胀政策,因为这样可以在短期内减少失业

芬恩·基德兰德和爱德华·普雷斯科特认 为,这样的诱惑将使经济陷入高通货膨胀而不能自拔,并且于解决失业无补

主要贡献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的第二个主要贡献是对商业周期推动力的分析

这项研究成果改变了人们对商业周期原因的看法

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方法论为拓宽商业周期研究提供了基础

商业周期:技术发展的现实波动使国内生产总值、消费额、投资额、工作时间都产生了变化,而家庭和企业对消费、投资、劳动力供应等许多因素的预期又影响商业周期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前,经济学家一直把长期增长和短期宏观经济波动当作两个现象分别进行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也不同

长期增长被认为是由总供给决定的,技术发展是其推动力;商业周期被认为是由围绕长期增长趋势的总供给的某些要素导致的

这两种观点之间没有真正的联系

商业周期与经济政策的新理论商业周期推动力与经济政策设计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芬恩·基德兰德和爱德华·普雷斯科特为这些意义重大的领域做出了基础性的贡献,不仅对宏观经济分析如此,对许多国家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实践也是如此

传统经济理论:把宏观经济波动主要归因于需求的变动;经济政策分析则集中在解释应该执行什么样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抵消需求的波动,但几乎没有人致力于解释实际经济政策运作

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和大萧条的遗产还统治这商业周期和稳定政策的研究

经济学家把宏观经济波动主要归因于需求的变动

20世纪70年代,早期分析的缺陷日益彰显出来

基于现有理论制定的稳定政策根本无法达到经济政策的目标

西方世界的经济一直处于一种滞涨状态——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但是盛行的理论却无法对此做出解释

与此同时,宏观经济波动并非仅仅缘于需求波动也表现得日益明了

供应方面的波动在商业周期中的作用变 得越来越突出

在1977年和1982年发表的两篇相关论文中,芬恩·基德兰德和爱德华·普雷斯科特对宏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

1982年,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发表文章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彻底检讨,为宏观商业周期分析奠定了微观经济学基础

在他们的商业周期模型里,技术发展的现实 波动使国内生产总值、消费额、投资额、工作时间都产生了变化,而家庭和企业对消费、投资、劳动力供应等许多因素的预期都影响到商业周期的变化

他们的模型 已在现代宏观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经济波动产生的根源排除了货币因素作为经济波动的初始根源的可能性

按照他们的分析,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是实际因素,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冲击

经济经历着技术冲击,这种冲击决定了投入(资本与劳动)转变为产出的能力,引起了产出与就业的波动

技术冲击具有随机性质,它使产出的长期增长路径也呈现出随机的跳跃性:当出现技术进步时,经济就在更高的起点增长;若技术恶化或下降,经济将出现衰退

当技术冲击最初发生于某一个部门时,由于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它会引起整个宏观经济的波动

同样,宏观经济的持续波动可以是由连续的单方向的技术冲击造成,也可以是由一次性重大冲击带来的

这里,技术冲击是广义的

许多事件并不是技术性的,但也像技术冲击一样影响着生产函数,如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变化、气候的变化等

经济波动的传播机制为什么对经济的冲击有长期效应?在基-普的分析中,由技术冲击引起经济波动的核心传播机制是劳动供给的跨时替代,即在不同时段重新配置工作时间的意愿

该论点认为,工资短暂变化的劳动供给弹性很高

人们关心自己的整个工作成果,但并不太关心什么时候工作

假设他们在两年的时期内,计划以现行的工资,工作4000小时

如果两年中工资是相等的,他们每年会工作2000小时

如果工资在一年比另一年高2%,他们可能情愿在一年中工作2200小时,弃休假并加班加点工作,而在另一年只工作1800小时

通过这种在两年间的替代方式,他们的工作总量不变,但能赚得更多的总收入

要注意,劳动的跨时替代并不意味着劳动供给对工资的永久性变动很敏感

如果工资上涨并继续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在这一时期比下一时期工作得更多并不能多得到什么东西

因此,劳动供给对工资的永久性变动的反应可能是微弱的,尽管他们对暂时性工资变动的反应是巨大的

这样,如果技术冲击是暂时的,使得当期的实际工资暂时地高于标准工资,那么劳动者将以工作替代闲暇,提供更多的劳动,于是产量和就业量均上升,而在预期实际工资较低的未来少工作,因此真实工资的暂时变化会有一个大的供给反应

通过跨时劳动替代对外来冲击的反应形成了经济波动

可见,一次性技术冲击能够引起实际产量的持续波动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