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费尔普斯成长经历菲尔普斯1933年夏天出生于伊利伊州伊凡斯顿,当时美国正处于大萧条谷底,他父母都失去了工作
当时也正是凯恩斯主义形成的时期,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含义:通过政府干预来拯救经济萧条也成为最流行的做法
1951年菲尔普斯进入安默斯特学院读大学
在大学第一年里,他迷恋上了柏拉图、休谟等人,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在学经济出身的父亲和学家政管理出身的母亲的影响下,他第二年开始接触经济学课程
在大学的经济学学习中,菲尔普斯逐渐显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才智
作为刚刚开始入门的初学者,他敏锐地感受到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二者之间的鸿沟,并对二者如何相互沟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正是这种兴趣引导他把微观经济学引入了凯恩斯创立的宏观经济学,并成为新凯恩斯主义的领军人物
由于当时的耶鲁大学在经济学研究领域日益崛起,而且可以提供有吸引力的奖学金,于是菲尔普斯选择了那里
在那儿,菲尔普斯师从自己仰慕已久的詹姆斯·托宾
在这段时期,托宾、托马斯·斯凯林、阿瑟·奥肯等著名学者的杰出智慧和不倦教诲,使菲尔普斯受益颇多
一些中欧经济学家也对菲尔普斯产生了影响,他对这些经济学家所重视的预期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在先后获得耶鲁大学的文学和哲学博士学位之后,菲尔普斯1959年6月来到洛杉矶,在兰德公司开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
但菲尔普斯不久就感觉到,那里的环境并不符合他做学问的愿望
恰在此时,耶鲁大学的考勒斯基金会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学术职位,于是1960年菲尔普斯重返耶鲁
在这段时间,他提出了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被视为对罗伯特·索洛开创的增长路径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
在这一时期中,作为对其研究工作的一个回报,菲尔普斯还受到了麻省理工学院(MIT)1962~1963年对其进行访问的邀请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菲尔普斯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声望的经济学家
菲尔普斯1966年离开耶鲁大学,来到宾夕瓦尼亚大学,翻开他学术生涯新的一页
60年代后期是他学术成果非常丰硕的时期
根据菲尔普斯的回忆,在那段属于职业生涯开始起步的几年中,他就像一个不断溢出思想的容器
就是在这一时期,菲尔普斯建立和发展了一系列模型,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批评和发展
菲尔普斯最早从理论上对菲利普斯曲线发生兴趣,是在1966年夏天和他同年秋季进入宾夕瓦尼亚大学后的最初几个月
他的著名论文:“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预期和随时间变动的最优就业”,就是在该年冬天完成的,该文于次年发表并引起广泛瞩目
伴随他第一次婚姻的破裂和个人生活的不断干扰,他的学术生涯也随之步入了一个低谷
1971年秋天,菲尔普斯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这是他一生中第三次通过变更工作,也重新开启一个新的阶段
他在那里一呆就是8年
在那里他遇到了自己的第二任妻子维维安娜·蒙特多,两人1974年举行了婚礼
在个人生活重新安定下来之后,菲尔普斯又开始进入了一个学术多产的时期
这一时期他在经济公平问题、劳动市场结构刚性、理性预期下货币政策、非一致工资或价格制定、非对称信息下的隐性合同以及理性预期本身等问题都进行了非常广泛的研究
80年代,菲尔普斯开始想用一本导论性教科书把自己认为重大的经济学问题记录下来
1985年春天,他的《政治经济学:入门教材》面世
1990年,菲尔普斯把多年积累的、自己对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现状和进展的理解整理成册,出版了《宏观经济思想七流派》一书,这也被视为他学术研究阶段性成果的一个总结
在刚刚步入60岁的时候,菲尔普斯撰写了自传,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一次清算和检讨
回顾过往成就令他欣慰,而看到这些成就能对他人产生影响更是一种满足
他感到自己的事业已进入了一个平和的阶段
在他看来,学术影响并不是他个人成就的一个主要部分,其他方面的回报、特别是从工作本身中得到的回报,才是最重要的评判标准
由于了解这一点,他才能根据自己的爱好、而非外界眼光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