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纳·海森堡学术征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沃纳·海森堡学术征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受到纳粹迫害时,海森堡因其对德国的热爱而留在德国,并尽可能地挽救德国的科学

1941年,他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物理学教授和凯泽·威廉皇家物理所所长,成为德国研制原子弹核武器的领导人,与核裂变的发现者之一哈恩一起研制核反应堆

随着战争进程的推进,海森堡很快发现自己陷入矛盾之中:他热爱自己的祖国,但又对纳粹的暴行非常仇恨

1946年,海森堡与同事一道在哥廷根重建了哥廷根大学物理研究所,从事物理学和天文物理学研究,并担任所长

1948年,该研究所易名为马克斯·普朗克物理研究所

10年以后,他又被聘为慕尼黑大学的物理教授,研究所也随他迁入慕尼黑,并改名为马克斯·普朗克物理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海森堡在促进原子能和平应用上做出了很大贡献

1957年,他和其他德国科学家联合反对用核武器武装德国军队

他还与日内瓦国际原子物理学研究所密切合作,并担任了这个研究机构的第一任委员会主席

这位天才的物理学家永远不会放弃学术上的不断努力

自1953年后的20年中,海森堡把重点转向基本粒子理论的研究

1958年4月,他提出了非线性旋量理论

这个理论的基础是4个非线性微分方程及其包括引力子在内的所谓“宇宙公式”

这些方程系运用于自然界中,能体现出普遍对称性的基本形式的微分系统,而且能解释高能碰撞中产生的基本粒子的多样性

海森堡以他的研究不断推动现代物理向前发展

1976年2月1日,海森堡这位20世纪杰出的科学家与世长辞

作为量子力学的奠基者,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改变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基本观点及其在实际应用中对激光、晶体管、电子显微镜等现代化设备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这位“永远以哥伦布为榜样”的科学家,在物理学微观世界中,开拓了新的途径,成为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微观粒子运动学和力学领域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