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呈奎科研成就

曾呈奎科研成就科研综述曾呈奎对经济海藻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化学加工以及对紫菜、海带栽培生物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为中国海藻栽培及化工生产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海藻比较光合作用和色素吸收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为探讨光合生物的进化途径提供了资料

率先提倡海洋水产生产必须走农牧化的道路 

曾呈奎首次发现并报导了西沙群岛原绿藻,组织领导了西沙群岛海洋生物调查研究;进行了海带夏苗低温培育、陶罐施肥,参与完成了商品海带南移栽培实验,使海带在中国长江以南大面积海域栽培成功;提出了紫菜壳斑藻阶段的大量培养方法,创造了利用马尾藻为原料提取褐藻胶的方法,并成功地应用在工业生产上;通过海藻光合作用和色素吸收研究,提出了光合生物的进化途径;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蓝色农业研究和开展大型底栖海藻栽培以改善日益恶化的海洋环境的必要性,提出了中国海洋生物技术研究设想,领导开展了海藻的生物技术研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海藻基因工程研究实验室 

藻类研究曾呈奎从1930年到1940年任岭南大学副教授期间,就曾带几名采集工人对近海海藻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

十年内,他采集了几千号海藻标本,以这些最早的海藻资料,发表了《中国海藻分类研究》这篇论文,成为中国海藻研究的奠基者

从1950年下半年开始,曾呈奎培养并组织了一批藻类分类学家(包括自己所教的学生),有计划地对包括中国沿海在内的北太平洋西部的底栖海藻作了全面调查,开展了中国海藻资源和分类体系的研究

曾呈奎教授与助手们进行孢种研究,实现人工生产壳孢子,用于紫菜的人工养殖

他们的驯种成果在沿海推广后,人工栽培紫菜业迅速发展起来,使中国紫菜年产量达到了一千多万吨干品

20世纪70年代初,曾呈奎将基础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藻类的进化研究

他提出了一个引起科学界异常关注的问题,关于色素、光合作用和光合生物进化的理论设想——海洋植物在登陆之前进化的主要动力是光合作用,而光合生物的进化同光合作用的结构和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这个有关生命起源问题的理论系统,是建立在曾呈奎40多年对海藻研究的厚实基础之上的

这一设想在曾呈奎率队考察西沙群岛首次发现原绿藻时得到了验证 

养殖海带曾呈奎和一些海洋生物学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到海带能否在中国进行人工栽培的自主科学研究上

对中国藻类分布、形态生活史研究很深的曾呈奎细心地观察海带在初夏的变化情况,发现海带初夏也放孢子 

曾呈奎与他的助手利用日光灯和冰箱进行海带夏苗试验,他又提出陶罐渗漏施肥,对海带生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切梢增产法、合理密植法、夏苗病害防治法等新方法的诞生,海带养殖南移成功

到1985年,中国年产海带干品25万吨,占全世界年产量的80%,成为世界上头号海带养殖生产大国 

首次发现原绿藻20世纪70年代初期,曾呈奎开始了比较光合作用和光合生物进化的研究

他与助手们通过大量的调查,并在中国的西沙群岛首次发现了单细胞藻——原绿藻

通过深入的研究,不仅坚定了他对光合生物系统发育观点的信念,而且由他为此而提交给纪念达尔文逝世100周年大会的论文,得到了与会者的重视 

政策建议20世纪60年代初,曾呈奎与赫崇本、朱树屏等7名科学家联名向国务院写报告,建议成立国家海洋局,并规划了其管理、研究的任务

国务院很快批准成立了国家海洋局,从此中国海洋国土有了专门的政府机构管理 

20世纪70年代末,曾呈奎向国家建议开展南极的调查研究工作,被国务院采纳 

学术论著截至2005年1月,曾呈奎独自或与他人合作发表370余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出版12部学术专著 

学术交流曾呈奎先后赴苏联、民主德国、美国、日本、英国等十几个国家进行访问、讲学和参加学术会议,并以组织委员会主席的身份于1983年6月在青岛成功地组织了第十一届国际海藻学术探讨会 

科研成果奖励截至2005年1月,曾呈奎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和省(部委)奖 

时间项目名称奖励名称1956年紫菜生活史研究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1978年海藻栽培原理的研究全国科学大会奖1986年《中国常见海藻》(1983,英文版)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年西沙群岛海洋生物调查研究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