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俊科研成就

陈学俊科研成就科研综述陈学俊对两相流与传热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自成系统

内容包括两相流流型,流型转换,两相压降,两相分配,截面含汽率,沸腾传热,临界热负荷,干涸后传热,两相流不稳定性,两相及多相流测量等各个方面

 为了节省燃料,提高发电效率,国家开始发展超临界压力锅炉

陈学俊率先和研究生一起开始对垂直管内亚临界压力及超临界压力下的下降流动传热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并定义了强混弥散状流的一种新流型,得出在亚临界、近临界压力区垂直下降管沸腾传热恶化特性优于垂直上升管的新的结论

他首次从研究饱和水及水蒸气的物性出发来分析气水两相下降流动及传热特性随压力变化的规律,此外还成功地将光导纤维探针首次应用于中压气水两相流流型及截面含汽率的测量

 陈学俊从事油—气—水三相流动特性的研究,对油—气—水三相流动流型、压力降、相比率等问题进行试验与分析,这些课题是开发油—气—水三相流测试技术和三相流动计算的基础理论,属于前沿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陈学俊指导研究生通过大量实验和分析提出:在下降流动中截面含汽率,在某一范围内可小于容积含汽率

这一新的论点8年后为国外的研究结果所证实,从而修正了苏联学者在该问题上的结论

60年代初,为了配合大容量高参数直流锅炉的发展,陈学俊对不同型式水冷壁中的两相流动不稳定性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得出的结论与几年以后苏联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

 20世纪70年代,他主持并与上海汽轮机锅炉研究所一起,成功解决了上海市电厂本生型直流锅炉的严重脉动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他提出“工业锅炉大型化,火电机组近代化,城市煤气化,工业窑炉高效化及机车电气化“的意见,并进行详细论证,为国家能源技术革新政策所采用,载入国家科委蓝皮书,获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有重大贡献奖“

 1979年,主持创建了中国唯一的压力可达超临界压力的汽水两相流实验系统,筹建了中国第一个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进行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主要研究集中在汽水两相流流型、流型的转换、沸腾传热及两相流不稳定性,得出一系列新概念及理论模型,他在这一领域的贡献,使得西安交通大学在两相流与传热方面的研究成为国际知名的高校之一

由于陈学俊及其团队的贡献,使实验室在1990年成为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

 1980年底至1990年初,陈学俊及其研究团体提出国际上第一个卧式螺旋管高压汽水两相流型图以及“液膜影响区”新概念;在国内外首次用激光测量了螺旋管内环状流中液相的局部速度分布,首次提出了上下壁温飞升点的新概念及其计算式

对垂直上升管、并列管、倾斜管及螺旋管的压力降型脉动、密度波型脉动、热力型脉动在高压下进行创造性研究和理论分析,提出了判别密度波型脉动的准则式,区分了汽化点处这一新的脉动形式,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

 学术著作人员作品刊物时间陈学俊燃气轮机龙门联合书局1949 陈学俊蒸气动力厂龙门联合书局1950陈学俊实用汽轮机学龙门联合书局1953陈学俊锅炉学龙门联合书局1955陈学俊锅炉整体中国工业出版社1962陈学俊锅内过程中国工业出版社1962陈学俊、陈听宽锅炉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1981陈学俊、袁旦庆能源工程概论机械工业出版社1985Xuejun ChenTwo phase Flow and Heat Transfer,Hemisphere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5Xuejun ChenMultiphase Flow and Heat TransferHemisphere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9Xuejun ChenTwo-phase Flow and Heat Transfer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1989Xuejun ChenTwo-phase Flow and Heat Transfer,vol Ⅱ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1993陈学俊、陈立勋、周芳德气液两相流与传热基础科学出版社1995Xuejun ChenTwo-phase Flow and Heat Transter,Vol Ⅲ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ess1999陈学俊多相流热物理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陈学俊陈学俊文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陈学俊陈学俊文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陈学俊陈学俊文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陈学俊陈学俊文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陈学俊陈学俊文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陈学俊陈学俊文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陈学俊陈学俊文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科研获奖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获奖)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  (获奖)2003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获奖)1999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  (获奖)199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沸腾管内汽液两相流不稳定性及脉动规律研究  (获奖)199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闭式循环热动力推进新型鱼雷锅炉反应器汽液两相流与传热及设计方法研究  (获奖)1997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获奖)1997年,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化学工程手册 (获奖)1996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  (获奖)199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气(汽)液两相流体动力学应用基础研究 (获奖)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压汽水两相流与传热试验系统  (获奖)1991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螺旋管内沸腾流体两相流与传热规律研究  (获奖)1991年,西安交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获奖)199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闭式循环热动力推进新型鱼雷锅炉反应器汽液两相流与传热及设计方法研究  (获奖)198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荣誉奖章  (获奖)198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获奖)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能源技术政策研究  (获奖)198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管内气液两相流与沸腾传热特性研究 (获奖)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