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图书馆建国初期

北京大学图书馆建国初期1949年2月,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布正式接管北京大学;5月,新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成立,任命向达为图书馆馆长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新北京大学迁至北京西郊燕京大学校址

燕京大学和中法大学、中德学会、美国新闻处等机构藏书约75万册并入北京大学图书馆,同时随院系调整调出图书20万册

原存北大文科研究所的以“艺风堂”和“柳风堂”藏拓为主体的一批金石拓片调归北大图书馆

图书馆迁至北京西郊原燕京大学图书馆馆址(称为北大图书馆总馆)

馆藏总量160万册

共有职员71人,其中原北大38人,原燕大33人;另有工友14人

1954年至1957年,先后制定了《中文编目股工作条例》、《西文编目股工作条例》、《期刊资料股工作条例》、《采访部工作手册》等业务规范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文化大革命开始”,图书馆坚持编撰数十年的中文著者目录、西文主题目录被中断

根据备战要求,善本书迁至北大汉中分校

1969年,汉中分校图书馆成立

至1979年汉中分校图书馆撤销,馆藏善本图书及部分普通图书迁回北大图书馆

1972年4月,校党委常委开会,批准新图书馆建在毛主席塑像广场,即哲学楼与第一教学楼之间,共占地18000m,图书馆要建地下书库;要考虑实用,注意美观,适当考虑民族形式;行政用房要尽量减少(不能超过10%),学生阅览室座位计划设1100个,教员阅览室座位290个,目前设计可供10年内发展需要,10年后可在上面加层

1975年,分编工作开始采用新版《中国图书分类法》,除古籍外,其它书刊均应用新分类法至今

为配合新分类法使用,图书馆编目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进馆藏目录组织体系,目录设置为善本、线装、解放前平装、解放后平装“四头”,共六套目录;中文图书书次号改著者号为种次号;字顺目录由五笔改为汉语拼音检字法;成立了日文编目组,日文分编工作独立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