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术研究应用科学研究为了适应战时需要,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多个院系开设了航空、无线电、通讯、军事工程等与军事有关的许多课程,并编译军事教材、参考书等,以供教学、训练部队,以及普及军事知识之用
土木系和机械系增加的军事类的课程有:庄前鼎的《兵器学》,施嘉炀的《堡垒工程》、《要塞建筑》,王明云的《军用桥梁》、《军用结构》,李谟识的《军事运输》等
内迁昆明后,清华大学研究院于1939年恢复,专门设立了农业、航空、无线电、金属、国情普查5个特种研究所(其中农业所下设3个组),密切结合战时实情从事有关军事、经济建设等多种专题研究

1940年迁往昆明白龙潭后克服困难建起当时国内唯一的试验风洞,为航委会第二飞机制造厂试验轰炸机模型
在编译和推广航空教材方面,该所成绩卓著,先后有《气动力学概论》、《飞机异型及螺旋桨原理》、《飞机试飞学》、《空军战略的检讨》、《降落伞部队》等20余种著述完成,或作为航校教材、或作为培训空军部队和普及防空知识之用
化学、化工研究内迁后大西南各科研院所与军工单位纷纷将研究重心转向硝酸、纤维、木材、汽油、酒精、煤油,橡胶等项目的研究

人文社科研究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教授们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重要研究成果
以哲学为例,这一时期的哲学研究成果如贺麟《近代唯心论简释》、冯友兰《贞元六书》、金岳霖《论道》,及沈有鼎关于“意指分析”的两篇论文
汤用彤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成书于当时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前身长沙临时大学的所在地南岳掷钵峰下,钱穆的《国史大纲》则完成于昆明宜良
闻一多完成了《神话与诗》、《周易义证纂》、《楚辞校补》、《唐诗杂论》、《诗选与校笺》等
朱自清写了《经典常谈》、《新诗杂谈》、《诗言志辨》
许维遹写了《管子集释》、《韩诗外传集释》、《国语校诂》、《尚书义证》
浦江清写了《花蕊夫人宫词考》
刘文典写了《三余札记》
罗庸出版了《鸭池十讲》
基础科学研究1941年,华罗庚的数学名著《堆垒素数论》获得当年教育部第一届国家学术奖励金,该奖励的评语称,华罗庚的研究成果与世界著名数学家相比,“较诸氏为优”,“而于堆垒数论尤有甚大贡献”
华罗庚在联大期间先后完成20余篇论文,1937年至1941年,他的数学论文每年均在苏联《报告》杂志上发表
联大期间,陈省身对数学界知之甚少的示性类进行研究,发现了作为一般向量丛结构的基本不变量,被称为“陈省身示性类”
许宝騄在统计学中多元分析数学理论方面作出了若干处于世界前沿的工作,钟开来有关概率论与数学的研究属创新
联大物理系是战时中国首屈一指的物理研究基地,成果主要有:周培源有关相对论和湍流理论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速度脉动方程在湍流理论中的研究问题;饶毓泰、吴大猷、郑华炽有关原子、分子结构及光谱的研究,他们及其指导的学生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论文;吴大猷1940年出版的《多原子分子结构及其振动光谱》一书是该领域的重要著作;王竹溪发表了有关热力学、统计力学方面的论文多篇,并指导林家翘、杨振宁等进行有关超点阵统计力学和数学研究
马仕俊有关介子理论和量子场论的研究,张文裕、赵忠尧等关于核物理的研究,任之恭、孟昭英等有关电子学的研究
吴有训、余瑞璜有关X射线及其应用的研究等等
有多项成果在世界上均属前列
1939年,余瑞璜回国后创建了清华大学金属研究所,开始从事晶体分析的X射线强度新综合法的应用,并将X射线分析法在中国第一次应用于生产,分析了云南、贵州的铝矿
他在昆明期间的工作成果作为惟一的中国人的贡献载入国际X射线衍射发展的史册
化学方面,黄子卿1938年公布的他研究“冰—水—水蒸汽”三相点的测定成果
被国际上公认为出色的成果;张青莲有关同位素和重水的研究,为化学界瞩目
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主要由北大地质系组成,是中国高校实力最强、水平最高的地质系
1940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成立地质学会,并增设研究部,招收研究生
抗战期间联大地质学家的许多研究,均属地学界开创性或前沿性的成果
同年,孙云铸著《中国北部寒武纪化石》,由地质调查所印行,这是中国学者写的第一部古生物著作
联大期间,孙云铸在昆明北郊发现了三叶虫化石新品种和寒武纪地层,研究了中国寒武纪地层界限问题
以后,他又发表了《云南志留纪及泥盆地层》等重要著述
王鸿祯、郭文魁等人有关西部地学的研究也有相当价值
其中,郭文魁1941年首次在滇东地区发现奥陶纪地质及第四纪冰川现象
他对四川油气田的研究指出了找矿方向,并为后来勘探开始的实践所证实
生物学系汤佩松和物理学系王竹溪合作,1941年在美国《物理化学杂志》发表了《离体活细胞水分关系的热力学论述》的论文
首次用热力学概念精辟分析了水分进出细胞过程的规律,被国际上公认是植物生理学上的一项重要的理论贡献
汤佩松在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昆明大普吉)建立的植物生理组,是当时中国植物生理研究的一个中心
他和殷宏章、娄成后、罗士苇等十多位同事或助手,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包括生长素、生物化学、生物物理、植物油、微生物生理、抗生素、植物感应性等方面,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培养了不少有声望的植物生理学家
1938年到抗战胜利前夕,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在《科学》上发表的论文60篇之多
1943年到1945年,经过李约瑟主持的中英科学合作馆介绍到国外发表的学术论文共138篇,其中85%被著名的《自然》、《科学》杂志采用,它不少是联大的科学家发表的,物理系余瑞璜就发表4篇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