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中心名单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中心名单2013年首批(14所)国务院认定实施的协同创新中心共14所,牵头高校和主要协同单位入围“2011计划”首批项目: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类序号中心名称牵头高校主要协同单位类别1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等前沿2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院、海军指挥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中心、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等文化3宇航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中航科技集团等行业4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航工业集团等行业5生物治疗协同创新中心四川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南开大学等前沿6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等区域7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等行业8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前沿9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等文化10有色金属先进结构材料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中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贵州大学、中国铝业公司、中国商飞公司等行业11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浙江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浙江医学科学院、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区域12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苏州大学苏州工业园区等区域13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工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邮电大学、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区域14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上海技物所、中科院半导体所、国防科技大学等前沿注:根据教育部“2011计划”实施方案,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应由一所高校作为牵头单位,故不存在联合牵头的可能性

牵头单位以教育部公布的信息为准

2014年第二批(24所)关于2014年度“2011计划”专家综合咨询结果的公示 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类中心名称核心协同单位(排位第一的为牵头高校)类型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科学前沿纺织产业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东华大学、西南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等行业产业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科学前沿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武汉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行业产业民用航空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东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行业产业高性能计算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湖南大学、北京大学等行业产业无线通信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行业产业先进核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清华大学、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中国华能集团、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等行业产业南方稻田作物多熟制现代化生产协同创新中心湖南农业大学、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江西农业大学等区域发展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等行业产业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等行业产业IFSA协同创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科学前沿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北京理工大学、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等区域发展煤炭分级转化清洁发电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等行业产业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等行业产业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科学前沿高新船舶与深海开发装备协同创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行业产业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协同创新中心同济大学、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湖南大学、天津大学、国家信息中心、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技集团公司52所、中科院电动汽车研发中心等行业产业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等行业产业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等区域发展2014年度专家综合咨询结果(文化传承创新类)文化传承创新类中心名称核心协同单位类型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外交学院、郑州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水利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交流中心等文化传承创新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部考试中心、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文化传承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等文化传承创新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安徽大学、北京大学、湖南大学、吉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山大学等文化传承创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厦门大学、复旦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等文化传承创新自主设立名单高校自主设立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有:中心名称共建单位科学与社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学部、清华大学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学部、北京大学肿瘤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量子调控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国家清洁能源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协鑫集团生命的化学基础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水污染控制先进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等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太赫兹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电子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协同创新中心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社会转型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黑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紧缺战略矿产资源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南京大学等大陆构造协同创新中心西北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中国药科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华创新药物联合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台湾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世界文明与区域研究协同中心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膜分离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等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黑龙江大学、中央电视台等拓扑材料科学与技术上海协同创新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太空信息工程协同创新中心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等中国西部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西安交通大学、黑龙江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现代口岸协同创新中心南开大学、天津市口岸办公室“绿色智慧岛”协同创新中心南开大学、海南大学、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手性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南开大学牵头、兰州大学、四川大学、中科院化学所等先进地面交通创新联盟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等绿色交通技术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武汉理工大学、长安大学等长江黄金水道绿色和安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武汉理工大学、河海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生物技术药物研发与成果转化协同创新联盟四川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生物医用材料2011协同创新中心四川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大学先进磷化工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联盟四川大学、厦门大学、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武汉工程大学阻燃材料与技术协同创新联盟四川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同济大学、清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等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武汉大学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政法大学、南开大学、黑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知识经济与法制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主要粮食作物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畜禽健康养殖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玉米水稻小麦生物学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合肥物质科学技术中心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经济学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中心上海财经大学、清华大学、黑龙江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两型社会”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湖南科技大学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钢铁研究总院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河海大学、清华大学、中国长江三峡集团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特殊区域公路大通道协同创新中心长安大学、同济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雷达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黑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农业高效用水协同创新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有机发光显示(OLED)协同创新中心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大学、东南大学广东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中国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西南财经大学、国家审计署、中国银监会等先进土木工程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东南大学、同济大学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创新中心东南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现代城市交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罗马大学中国财政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北京国家会计学院、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厦门国家会计学院现代中药协同创新中心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浙江大学首都世界城市顺畅交通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南京邮电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海洋运输绿色与安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大连海事大学、长安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煤炭高效安全开发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山东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深海工程与舰船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研究局等替代石油路线大型化工过程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苏州大学、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中国科技大学小麦玉米周年高产高效生产协同创新中心山东农业大学海外华文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华侨大学牵头,暨南大学、黑龙江大学中国滨海金融协同创新中心天津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企业“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对外经贸大学、商务部电动汽车与分布式能源协同创新中心合肥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资源化工绿色过程与产品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化工大学、清华大学等天津医学表观遗传学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医科大学、南开大学湖南数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湖南中医药大学等网络计算与信息处理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先进航空发动机协同创新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航工业共同建设通航时代协同创新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镍钴金属材料创新中心兰州理工大学 、清华大学、金川集团三峡地区灾害与环境协同创新中心三峡大学等民用航空复合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东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纺织产业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东华大学、西南大学、江南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工业设计与技术集成国际协同创新中心广东工业大学、芬兰阿尔托大学等复杂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利用协同创新中心昆明理工大学、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等工业生态修复及废弃物资源化协同创新中心昆明理工大学、云天化集团等循环经济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兰州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等精密冷轧板带生产技术区域协同创新中心燕山大学、河北钢铁集团通信系统协同创新中心(通信系统联合实验室)福建师范大学、中国电信福建公司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工业大学中国戏剧文化管理协同创新中心中央戏剧学院海西新型显示器件与集成协同创新中心福州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等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外交学院 中央文献对外翻译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黑龙江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共中央编译局等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东莞市横沥镇、上海交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洪泽湖生态区现代农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淮阴师范学院中国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协同创新中心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光伏科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常州大学、中科院广州能源所等三化协调发展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河南大学干旱环境与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创新中心东南大学、吉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中国艺术国际传播战略协同创新中心东南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 海洋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西部典型行业污染控制协同创新中心昆明理工大学、国家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工程研究中心等汽车连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昆明理工大学、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云南西仪等活塞和缸套产品协同创新中心昆明理工大学、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成都银河动力有限公司等现代天文与空间探测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区域环境质量协同创新中心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国文学与东亚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等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上海财经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天津财经大学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医学科学院、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研究院等2019年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 首都教育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首都师范大学2 医学表观遗传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天津医科大学3 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南开大学4 大型基础设施性能与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石家庄铁道大学5 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华北理工大学6 重型机械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太原科技大学7 煤及煤层气绿色清洁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太原理工大学8 分子影像精准诊疗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山西医科大学9 草原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内蒙古大学10 乳酸菌与发酵乳制品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内蒙古农业大学11 辽宁先进通用飞机设计与制造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12 环渤海湾地区设施蔬菜优质高效生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沈阳农业大学13 金属材料变革性制造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东北大学14 页岩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吉林大学15 经济菌物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吉林农业大学16 寒区城乡建设可持续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哈尔滨工业大学17 长三角城市群智能规划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同济大学18 上海市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东华大学19 矿山智能采掘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矿业大学20 立德树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师范大学21 语言能力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师范大学22 高端激光制造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浙江工业大学23 工业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浙江大学24 城市公共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5 皖江流域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安徽师范大学26 海西绿色生物制造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福建师范大学27 医用生物制品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厦门大学28 创新药物与高效节能降耗制药设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江西中医药大学29 稀有稀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江西理工大学30 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与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华东交通大学31 轻工生物基产品绿色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齐鲁工业大学32 化学成像功能探针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山东师范大学33 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山东大学34 煤炭安全生产与清洁高效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理工大学35 呼吸疾病中医药防治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中医药大学36 有色金属新材料与先进加工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科技大学37 高性能钢铁材料及其应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武汉科技大学38 生猪健康养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华中农业大学39 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华中师范大学40 木竹资源高效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41 植物功能成分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湖南农业大学42 广东3C电子产品制造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广东工业大学43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44 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广西大学45 广西民族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广西师范大学46 绿色智慧岛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海南大学47 新一代信息网络与终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邮电大学48 微无创医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医科大学49 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重庆科技学院50 川猪产业升级与猪肉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四川农业大学51 西南道地药材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成都中医药大学52 多彩贵州文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贵州民族大学53 中国周边外交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云南大学54 西藏信息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西藏大学55 藏医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西藏藏医药大学56 煤的新型高效气化与规模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西安交通大学57 陕西中药资源产业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陕西中医药大学58 聚光太阳热能产业关键技术与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兰州交通大学59 藏区历史与多民族繁荣发展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青海师范大学60 宁夏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宁夏大学61 新疆重大疾病防治与转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新疆医科大学62 丝绸之路经济带棉花优质高效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新疆农业大学63 国家安全研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新疆大学64 氯碱化工清洁生产与产品高值化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石河子大学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