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南通大学历史沿革三校溯源

私立南通大学历史沿革三校溯源私立南通农科大学(1902-1928年)校训:勤苦俭朴1902年,张謇在通海垦区开办了通海农学堂,为农垦事业培养专业人才

 1906年,农学堂迁至通州城,附设于通州师范学校,称为农科

首批招收农业本科学生45人

 1908年,张謇聘请了日本照井喜三郎作为农科教员,不久添设了蚕科,建立养蚕室

1909年,脱离师范而独立,被分为初、高等农业学校

 1913年,升格为甲、乙两种农业学校

1916年,专办甲种农校,乙种农校停办

1919年,甲种农校升格为私立南通农科大学

农科大学校长为张詧,自1928年起由张孝若继任

 学校采用欧美各农科大学之最新学制,并附设农场五处、林场一处、牧畜场一处、苗圃一处,附属总农场设在苏北阜宁县境的华成垦区

私立南通医科大学(1912-1928年)校训:祈通中西 以宏慈善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为响应武昌起义,南通成立了军政府,张詧为军政府总司令,熊辅龙为军医处军医,在城南昭武院创办了通州医院(即现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简称通大附院)

 1912年3月,张謇、张詧创办通州医院附属医科学校,4月通州废州立县,通州医院改称南通医院,学校随之改称南通医院附设医科学校

是年夏,学校更名为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张謇、张詧出任校长

8月,张謇、张詧出资将昭武院改建为校舍

张謇派熊省之去日本千叶医学专门学校学习

熊省之获学士学位即回国协助张謇、张詧创办南通医学专门学校,设西医科,学制为预科1年、本科4年,校名和教学内容等基本仿效日本

1913年4月,建成房屋73间,回廊雨道37间

同年,张謇兄弟又出资16400余元,在学校附近购地11.7亩,扩建南通医院,供学生实习

1914年6月,医院建成,张謇题写院名”南通医院“,后改称”附属医院“

12月,张謇题写校训:“祈通中西,以宏慈善”

1916年1月16日,学校举行首届毕业典礼,张謇到会致训词,勉励学生“存不欺心”

1917年,增设中医科,学制为预科1年、本科4年

张謇主张学生先学中医数年,然后再学西医,规定中医科学生毕业后再学西医科者免缴学费

1918年7月,张謇出资从德国购买了X光机、手术器械、化学仪器等大小数百件,以充实医科和医院

1919年,张謇选派10多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去日本三井医院、顺天堂医院、上井医院进行毕业实习

后又派教师和学生去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大阪医科大学、神户医大等高等学校参观访问

1920年,聘请德国医学博士夏德门任医院总医长兼教员

1927年,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更名为私立南通医科大学,医院更名为南通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私立南通纺织大学(1912-1928年)校训:忠实不欺 力求精进1912年,张謇借用资生铁厂车间创办“纺织染传习所”

同年秋,传习所扩大规模,改称“南通纺织学校”

纺织学校分本科、预科两班,本科招收旧制中学毕业生、学制3年,预科招收高小毕业生、学制5年,采用美国费城纺织学校的课程内容

学校教师聘请日籍教员和留学美、英专习纺织技术回国的黄秉琪和丁士源任教,张詧任校长,张謇任名誉校长

中国纺织领域以学校形式培养专业人才由此开端

 1913年,张謇等人捐建校舍于大生纱厂东南侧,占地35亩,定名为“纺织专门学校”

学校与纱厂仅一墙之隔

学校毗连工厂,便利教学与学生实习

1914年,张謇题写“忠实不欺,力求精进”之校训悬于教学楼,并建立各种规章制度115条,还写了一个《旨趣书》

同年,张謇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向国外订购最新式纺织设备,供纺校学生在掌握纺织技术理论的同时,全面实践纺织工程技术

1917年,私立南通纺织专门学校经国民教育部批准立案

1918年,毕业生协助上海厚生纱厂安装新机成功,结束了我国近代纺织机械安装一味依靠洋人的状况,实现了张謇的中国工厂能自立的愿望

1920年,毕业生袁敬仕等将我国第一家近代线厂——益辘线厂的设备安装完成,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1921年,大生三厂建成,该校学生承担并完成了全部纺织机器的排布和安装任务

通过社会实践,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全面、更扎实、更实用

1926年,张謇逝世,其子张孝若继任校长

1927年,张孝若校长继志述事,改组学校为“南通纺织大学”

联合办学前期筹备工作(1920-1927年)张謇在世之时,谋划私立南通大学、为之奠基并为之建立基本学科体系的努力已为确凿之事实

这一时期,提及私立南通大学的报导已出现于《通海新报》等报纸上了

文史学者孙模先生还曾亲见过本地报纸采访张謇先生的新闻,张謇谓要把私立南通大学建成纺织、农业、医学、商学四科

 1920 年,张謇先生以”南通大学校产部”名义,花费四十六万元在阜宁县(今阜宁、滨海、射阳三县射阳河以北大片地区)购入十一万亩农用地,以备学校发展,后有三万五千亩垦为植棉之用

张謇曾言:”吾办教育,必自小学至大学,贯成一系,农、医、纺织各应于经济之情形,社会之需要而谋次第之发展,所置大学基产地费四十余万,得地十一万亩而不专属于一校一科,完全组织,固已审慎再四者矣

“即张謇先生明确此十一万亩地不可以用于相对独立的农、医、纺织中任何一校一科,而只能用作南通大学,且对土地的使用不可无计划零碎地利用

淮海实业银行1921年前贷款给南通大学在苏北购地的多份档案可证此

1926年,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为了统一全国医学院校课程,更定新制,废去大学两年的预科

1927年6月6日,国民政府的中央政治会议决议先在江苏、浙江、广东三省进行大学区制试验

是年8月,为配合新的教育体制和新的《私立学校规程》,在张孝若的主导下,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更名为私立南通医科大学,取消预科,本科学制改为五年; 私立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更名为私立南通纺织大学

私立南通大学(1928-1930年)1928年6月8日,张孝若校长召集私立南通农科大学、私立南通医科大学、私立南通纺织大学的教职工与学生代表,在私立南通农科大学召开私立南通大学筹备委员会预备会议

在会上,张孝若校长致词:“吾为农、医、纺三大学校长,准事实之便利,求适合于法令,拟合并三大学而为南通大学,分农、医、纺三科“

致词后,张孝若宣布:“王志鸿、陆费执、王青直、李鹭宾、李希贤、理平度、林子祯、范石侯、黄友兰、张谊、卢先德、蒋枷安、宋庆祥、夏永生、董奎先、马玉汝、许先涛、朱翔生等人为私立南通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并负责筹备一切事务”

1928年6月11日,张孝若校长在南通俱乐部召开私立南通大学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6月13日,私立南通大学筹备委员会在南通俱乐部召开第二次会议,讨论基产临时保管委员会草章及附属中学的问题

决定附属中学为南通大学三科公有,学生中学毕业,可升入南通大学三科中任一科学习;6月17日,私立南通大学筹备委员会在濠阳小筑举行第三次会议,讨论各科编制及经费预算各案;6月20日,私立南通大学筹备委员会在私立南通农科大学举行第四次会议,讨论南通大学组织大纲草案

1928年8月,经过私立南通大学筹备委员会五次会议的认真讨论和慎重研究,张孝若将私立南通医科大学、私立南通纺织大学和早在1919年就已定名的私立南通农科大学合并,定名为私立南通大学(Nantung University),农、医、纺三所高校分别成为私立南通大学的农科、医科、纺科,张孝若出任校长,李希文、王志鸿、张谊分任医、农、纺织三科科长,医院更名为南通大学医科附属医院

私立南通大学成立后随即上报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备案待批

 1928年9月17日,私立南通大学筹备委员会在私立南通大学农科校区召开第五次会议,讨论礼聘校董事宜,决定敦聘李煜瀛、于右任、李宗仁、秦汾、何玉书、钱永铭、张轶欧、许璇、荣宗敬、周威、吴兆曾、徐肇钧、褚民谊、张孝若、王志鸿、李希贤、陆费执、戴尚文、张谊等社会名流、国民政府军政要员十九人组成私立南通大学校董会(Nantung University Board of directors)

校董会阵容如此强大、威名如此显赫,为当时私立大学所罕见

1929年,私立南通大学的经费总额为32300银元

为让师生在课外能有更多的学习、研究、休息和游乐场所,张孝若校长还将张謇先生创办的南通图书馆(现南通市图书馆)、南通博物苑划归南通大学

私立南通大学一时声名鹊起,享誉全国

张謇先生的由小学到大学循序渐进的办学思想,至此已完整展现

张孝若在《南通大学成立纪念刊·宣言》中写道:“吾父兴办地方自治事业,盖有序焉

先实业,次教育,实业所以裕教育之本,教育所以储实业之材;更进而互助,以求其发达……而最大之目的,及最后之结晶,则为南通大学

孝若继承此起,知救国之道惟提倡学术

而城南区域山水明秀,树木交荫,距市尚远,居民较少,俨然已成一学区

准事业之便利,遵法令之适合,非亟以农、医、纺织合组南通大学不可”

私立南通学院(1930-1936年)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制定颁发《私立学校规程》,决定对公私学校重新登记注册

同年

国民政府颁布《大学组织法》,按新规,大学分为文、理、法、农、工、商、医等学院,具备以上学院中三个学院的高校,才有资格称为大学

南通大学虽建有农、医、纺三个学院,但部章上所列的学院并无“纺织学院”

南通大学只能以两个学院(农、医)之办学规模向政府注册,而“纺织学院”成为了附办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先准以南通学院名义立案,俟具备三学院呈部核准后再恢复旧名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将“南通大学”以“南通学院”为名立案的签文在1930年11月18日到达南通,私立南通大学于1930年11月改称私立南通学院,医院更名为南通学院医科附属医院

张孝若聘任瞿立衡(私立”南通医学专门学校“毕业后出国留学并回校执教)为私立南通学院医科的第一任科长

私立南通学院的农科当时会集了我国农学界众多知名学者,有李永振、王兆澄、陆燮钧、林秉正、杨守珍、孙恩麟、王志鸿、周自明、赵子和、张达、张书城、吴功美、杨夔伯等

其中我国棉产改进事业的奠基人、时任农艺系及农场主任、棉作改良主任的孙恩麟月薪最高,为每月300元,其次是时任教务主任的王兆澄每月220元,再次是科长李永振、农艺化学系主任杨守珍、畜牧系主任陆燮钧每月200元,其他教授、讲师薪水不等

首任校长张孝若如创始者张謇、张詧,不支月薪

1932年,医科聘请意大利籍医学博士贝贡新担任细菌学、医化学教授

 1935年10月,张孝若在上海遭暗杀,不幸去世

同年11月,褚民谊任私立“南通学院”代理院长

1936年8月,由郑亦同接任私立南通学院院长

医科本科学制,1936届起由5年制改为6年制

当年国民政府按部章虽只批准“南通学院”之称谓,然群众仍称之为南通大学,根据2009年2月4日《新民晚报》上刊登的一幅上海收藏家所藏照片显示,1933年7月颁发的丝织专业的毕业证上颁发学校即为“南通大学/Nantung University”字样

抗战分开(1937-1945年)1937年,南通学院(Nantung University)已经有专职教授20名,副教授9名,讲师19人,其中很多是从国外留学回来任教的

是年8月,南通遭到日本战机轰炸,南通学院被迫停课

南通学院农科、纺科1938年9月,在多方支持之下,南通学院的农科、纺科迁至上海江西路45号复课,后又迁至上海重庆路办学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日军强占租界,学院被迫停课

 1942年,部分师生迁到新四军淮南根据地桐城镇办学

在南通学院本部,日本人把学生实习的机器都毁了,但学校留守人员还是以学生宿舍为教室,办起了高职班

南通学院医科1937年,医科和附属医院人员设备全部被迁到扬州

1938年2月,南通学院医科附属医院被国民政府军政部正式命名为第七重伤医院,投入到抗战第一线,先后救治了600多名从上海等地送来的重伤病员

之后,第七重伤医院辗转来到湖南衡阳

1938年8月,南通学院医科与江苏省立医政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国立江苏医学院

12月,江苏医学院迁到了贵州贵阳借当地校舍办学

1939年,学校迁到了重庆的北碚,并成立了附属医院,由于重庆当时经常受到日本飞机的轰炸,学校组建了多支空袭救护队和流动医疗队,每次敌机一来,便上街救人

战后恢复(1946-1952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南通学院师生准备迁回南通,在南通学院本部成立了还校办事处,接管已满目疮痍的校舍校具

国立江苏医学院准备迁至镇江,私立南通学院报告要求在原址恢复医科,后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

原南通学院医科师生从重庆码头登船,一路顺流而下回到南通

 为办好医科,南通学院时任常务校董张敬礼(原医学专门学校首任校长张詧之子)特从大生纱厂拿出16亿法币,买下了当时的江北医院,用于充实医科、重建附属医院

1946年,南通学院在废墟上成立“还校委员会”,实施“复兴计划”,并重建医科

 同年秋,因校舍不够,只有纺工系两个班、染化系一个班与农科一年级回到南通上课,其余二、三、四年级学生只能在上海临时校舍上课

1947年,农科农艺系与纺科二年级学生相继迁回了南通唐闸上课,农科畜牧系与纺科三、 四年级学生,仍留在上海上课,形成“通院”和“沪院”两地办学的格局

 1948年,由于国共内战,南通局势不稳,除了新招的两个班,其余的学生再次迁到了上海上课

1949年8月,南通与上海解放,农科、纺科几百人冒着酷暑,通过水陆两路迁回南通,“沪院”师生全部迁回南通

两地办学的格局,从此结束终结

 9月农科农业经济学系被调往浙江大学

自1938年为抗日战争迁出,南通学院各科颠沛流离,整整12年

1950年6月,南通学院正式成立新的院务委员会,推选张敬礼为代理院长,冯焕文、蒋德寿为副院长

同年12月,推选顾尔钥任院长

 院系调整(1952年)1949年9月,南通学院农科、纺织科从上海迁回南通与医科一起复校时,农科农业经济学系学生被调入浙江大学

 1952年中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南通学院撤销建制,部分系科外迁,部分系科留通发展

 南通学院农科1952年8月,根据《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南通学院的农科独立,并整体迁往扬州

同时与调整来的私立江南大学农艺系、苏南文化教育学院农教系合并组成苏北农学院

1971年11月,与南京农学院合并组建江苏农学院

1992年5月,江苏农学院等6所高校联合组建扬州大学,成为了扬州大学农学院

 南通学院纺织科1952年7月,南通学院的纺织科被调整到上海,与其他纺织院校组建华东纺织工学院

 1985年改名为中国纺织大学,1999年改名为东华大学

 南通学院医科、苏北医学院、南通医学院1952年,南通学院医科在南通学院原址改名为苏北医学院

 1955年7月30日,苏北医学院(南通)的100余名师生和部分教学设备由南通迁到扬州,并入扬州医士学校

 1956年,因苏北区党委建制合并,苏北医学院更名为南通医学院

通医“南迁分波”(一)交通不便、人心浮动虽然,该校聘请了一批国内著名专家教授来通医授课,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及科学研究均得到很大提高,但是,由于受地理条件和交通不便等因素,学校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受限

外来上课的教授路途遥远,差不多要一天时间才能坐船到达南通

当时,南通码头还不能停靠大轮船,要从姚港用小船驳上岸,遇到大风大雨大浪困难就更大,有时根本不能来授课引起学生不满,甚至出现闹事现象

因此当高教部领导来开座谈会时,不少上海教授提出迁到交通条件较好的苏南,部分苏南教师也有此要求,甚至有些上海来的教授提出如果学校不迁苏南,将不再应聘签约

如南通和上海,虽然一江之隔仅百余公里,但是不通火车,两地往来唯有轮船,因黄浦江航行限速,由上海十六铺码头到南通航程约7小时

这不是最困难的,难得是“最后一公里”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船到南通任港,有码头无浮桥,轮船又不能靠岸,上岸需靠小木船摆渡,有时小木船因退潮江面水位低,或轮船货少轻载而舱门高,与小木船舷边相差可达2-3尺,且浪大时小木船又上下颠簸,下船上岸极为困难并危险;另外港口和市区无公共汽车,只有人拉的黄包车,偶然车少不能雇到,只能步行,甚至坐农村木独轮车到城区,行程艰苦可想而知

 (二)省委请示、中央首肯 江苏省委文教部门从全省高校布局及相关诉求考虑,酝酿通医迁往苏南方案,并向中央请示

据1957年6月3日新华日报总室编印的《内部参考资料》记载:南通医学院的迁校问题已酝酿很久,迁往苏州的主要理由是:一、南通人口少,缺乏病例,这里一年的常见病尚不及大城市一月的数量;二、学院教师多,潜力大,稍加调整就可增设两个班;三、交通不便,交流教学经验,看资料、听苏联专家报告麻烦很多,较好的教授不愿久留

为了保证地方的医疗质量,省委文教部提出通医迁校后,其附属医院仍然留在南通

 (三)迁址调研、柳暗花明据昔日的通医老人追忆:在高教部领导来通医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为了寻觅有利于学校再发展的理想新校址,通医自身也组织迁校调研组,兵分三路赴苏南调研,分别去南京(当时江苏医学院还在镇江,1957年该校迁到南京,更名为南京医学院)、无锡、苏州实地踏访考察

在南京时,调研组相中五台山一带,但高教部对迁校基本不投入资金,因无法盖校舍只得作罢

在无锡时,调研组相中太湖疗养院一带,但无锡对办学不热情而终止

虽然在南京、无锡两地调研受挫,但在苏州却柳暗花明,调研组得到苏州市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

对通医迁校,市政府当即专门召开由房管局、交通局、粮食局、卫生局等部门参加的专题协调会,明确表态: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

 (四)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通医迁校提供有利契机得益于三个重要因素

其一,根据全国高校布局的调整,苏州市将地处人民路48号的苏南航空专科学校(1956年11月,苏南航专校并入南京航空学院,该校园原为苏南工业专科学校

1953年7月,苏南工专纺织科调整至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其他各科于1956年分别迁往陕西、山东,机械科与其他院系合并成立西安动力学院,土、建两科并入西安冶金建筑工程学院,铸造专业并入山东工学院

)校园校产和教学用房及辅助用房,划拨给通医南迁更名的苏州医学院

其二,苏州市将救国里、广福里、信孚里、三元坊一带的住房调拨给师生员工居住

其三,经省卫生厅同意,将实力较强、医疗实施条件最好的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前身为博习医院)划给通医南迁更名的苏州医学院领导,并作为其附属医院;同时将位于严衙前48号的苏州医士学校校园(该校1957年9月迁往南通,并入新组建的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部)划拨给通医南迁更名的苏州医学院使用

这样就形成了通医南迁苏州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苏州医学院1957年,国家高等教育部和卫生部从医学院建设和发展布局的全局考虑,决定将南通医学院整体搬迁至苏州市,并更名为苏州医学院

通医迁校委员会决定利用暑假,分批落实由南通到苏州的搬迁工作,迁校的原则是南通医学院全体人员、在校学生包括暑期招收的新生,以及全部教学用具、仪器设备等均迁往新校址

 6月11日,南通市市长林克在市人民代表大会预备会和政协预备会上作南通医学院迁校及善后事宜工作报告,迁校后处理方案为:一是在南通市设立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部,发展后改专科或医学院;二是附属医院留在南通,并保证附属医院医疗质量不降低;三是大力改善医院设备和其他条件

 8月,附属医院部分职工随南通医学院迁往苏州,成立苏州医学院

 苏州医学院于1962年底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后改为核工业部、核工业总公司),1999年划归省管,2000年4月并入苏州大学,即今之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

 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部、南通医学院1957年12月23日,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建立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部有关问题的通知》

通知指出:“根据本省卫生事业需要医师的情况,以及原南通医学院留在南通教学人员、附属医院和原苏州医士学校迁往南通后人员、设备条件,经研究决定在南通建立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部,承担在职中级卫生干部进修任务

”通知规定:“分部由江苏省卫生厅和苏州医学院共同领导,南通市人民委员会代管

”   1958年1月,根据江苏省人委《关于建立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部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苏州医学院副院长黄竺如兼任南通分部主任

同年2月,南通分部招收医疗专修科学生107名

5月8日南通市委上报,要求将苏州医学院南通分院更名为南通医学院

2004年,南通医学院、南通工学院、南通师范学院三校合并组建南通大学

 

以上内容由大学时代综合整理自互联网,实际情况请以官方资料为准。

相关